平昌:传统产业焕新彩 铺设就近增收路

2025-11-05 19:18:41来源:川观新闻编辑:殷鹏

陈锦 川观新闻巴中观察 马帼才

“嗒嗒嗒……”11月4日清晨七点半,平昌县星光工业园崇榜鞋业的针车车间已响起节奏明快的机器声。李大姐的手指在面料上翻飞,不到十分钟,一片运动鞋鞋面便初具雏形。她面前的计件台账上,红色水笔记着本周已完成的320件活儿,提起收入,她眉开眼笑地说到,“照这速度,月底能拿4500块,比在广东时还多挣五百。”

这位42岁的女工曾在东莞鞋厂打拼12年,最揪心的是对留守女儿和老母亲的牵挂。2024年春节,她在平昌县就业局工作人员的邀请下,参加了“职等你来”职业培训就业招聘城市机会清单发布会。“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工资也不比外边低。”到崇榜鞋业实地考察后,李大姐决定留在家乡。如今,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每天步行20分钟到车间,午休时能回家给上初中的女儿做午饭。“以前在外省,房租水电扣完只剩三千出头,一年到头也存不下钱。现在每月能存三千,打算年底把老房子翻新下。”她指着手机里的存款截图,眼角笑出细纹。

据悉,和李大姐一样选择返乡发展的,还有4000多名平昌籍劳动力。近年来,平昌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抢抓产业变局机遇,以发展鞋服纺织产业破局突围,组专班出政策、抓招商优服务,全县新增纺织鞋服企业32家,链上企业同比增长73%,年度产值突破5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传统产业焕发出“新兴活力”。

在距离平昌县城30公里外的响滩镇,由兴荣鞋业承建的“邻里车间”同样繁忙。董事长赵恩盯着流水线上的鞋面,这些产品将通过东城物流园发往全国。2010年返乡创业的赵恩,最清楚用工保障对企业的重要性:“去年销售收入超千万,现在日产3000多件,全靠本地工人撑起来。”

让赵恩等一众企业家更加欣喜的是“集体经济+家庭工坊”模式的落地,让全县13个鞋服纺织产业“邻里车间”拔地而起:响滩镇二龙村将闲置村委办公区打造成“邻里车间”,由兴荣鞋业提供生产设备、原材料和技术培训,吸纳周边28名留守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从事简单缝纫工作。“她们早上送孩子上学再来上班,下午四点就能接娃,每月还能挣2000多。”这种灵活模式让该镇纺织鞋服相关收入同比增长40%,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据悉,平昌县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有效带动居民增收,优选基础好、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鞋服小微企业,评选“邻里车间”品牌13个,带动就近就地就业210人;协调崇邦鞋业、奥丽侬服饰、洪创服饰针对扶持残疾人、留守妇女等重点群体等开发“妈妈岗”“爱心岗”200多个,实现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集体壮大”多方共赢。

平昌县纺织鞋服产业的蓬勃生机,源于精准的政策扶持。“从福建回来考察到投产,政府专班15天就打通所有流程,还帮我们申请了100万创业担保贷款。”依琳服装负责人孙良翠的经历,是当地“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生动注脚。

该县人社局推出的“四个一批”举措更让企业和工人双双受益:通过专项招聘推荐1400名产业人才,劳务派遣保障短期用工需求,技能培训提升工人收入潜力,规范用工减少人员流失。

要素保障的持续升级更筑牢增收根基。总投资2.6亿元的纺织科技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首批8个项目投产后将带动1500人就业;35KV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企业生产无忧;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的物流网络,使货运成本降低15%。“县内用工成本仅为沿海的70%,加上水电气价格优势,我们有信心把更多订单转移回来。”汕头市杰咪娜内衣公司总经理何宝林说。

傍晚六点,崇榜鞋业的工人们陆续下班。李大姐路过厂区公告栏,新贴的“三季度订单冲刺”通知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企业刚拿下一批国际品牌代工订单,急需扩招50人,熟练工月薪可达5000元。“我打算让表妹也来应聘,她在外地打工总惦记家里。”

这样的场景正在平昌各地上演。数据显示,全县已集聚纺织鞋服企业45家,规上企业4家,带动就业超1.2万人,其中返乡人员占比达68%。通过“1+N”发展模式,以纺织科技产业园为核心,驷马、白衣等乡镇的小微加工厂星罗棋布,形成“园区大集中、乡镇小集群”的产业格局。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引进纺纱、印染等核心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平昌县纺织鞋服产业链办负责人蒲健琳指着产业规划图介绍,到2027年,全县鞋服产业产值将达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届时,更多像李大姐这样的劳动者,将在家门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耽误”的心愿。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