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恩阳的“长岭味道”何以香飘四方?

2025-11-07 14:52:54来源:封面新闻编辑:殷鹏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实在不好意思,又卖完了……”立冬前,廖高平抽空开了一场直播,帮村民卖鸡,开播不到半小时,几十只土鸡就被抢光。

廖高平开直播帮村民卖鸡。曾业 摄

2024年7月,廖高平从四川省委网信办来到巴中恩阳区渔溪镇长岭村驻村帮扶,担任第一书记,借助他“背包书记阿峰”抖音账号,诸如土鸡土鸭土特产之类的“长岭味道”,如今卖到全国各地,真正实现了香飘四方。

“长岭味道”,既是长岭村有机土特产的标签,也浓缩了这片土地上浓浓的乡土情怀。它源于村“两委”的长期探索积累,在驻村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迅速成长。从屡经挫折的产业探索,到如今多个产品供不应求,长岭村走了十年。

进入长岭村的道路航拍。受访者供图

曲折中摸索:

“屡败屡战”的产业探索

提及如今的“长岭味道”,长岭村的村支书青奉阳感慨不已,村里的产业探索,与他回乡创业的历程紧密相连,但最终在曲折的道路上走向了成功。

2014年,在外打拼10多年的青奉阳响应家乡政府号召回村,立志要改变家乡田地荒芜的面貌。他带头发展产业,首先选择的是当时看似前景广阔的芦笋。

“不懂技术,吃了大亏。”青奉阳对当年的事记忆犹新,“芦笋需要避雨栽培,我们没搭棚,种下去连年亏损,最后把房子都赔进去了。”从2014年到2018年,芦笋项目一直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其间,村里还尝试过油橄榄、万寿菊、羊肚菌等,但大多折戟沉沙,只有辣椒种植勉强成功。

“当时真是头脑发热,感觉找不到合适的赛道,压力巨大。”转机出现在2018年,在政府帮助下,他们终于获得了专家的技术支持,并在2019年与海尔集团合作,将最好的芦笋卖到了38.8元一斤,收回部分成本。

“屡战屡败”的产业探索经历,让青奉阳和村干部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农业,光有热情不够,必须尊重科学,找准定位。

坚守与转型:

高标准农田上产出“长岭味道”

尝试“时髦”的产业路径多次失败之后,长岭村将目光回归到最根本的土地上。

2021年,村里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么好的田,绝不能荒!”青奉阳和村干部们下定决心,通过土地流转(每亩320元/年)发展村集体经济,规模化种植优质水稻。

长岭村集体经济高标准农田一角。受访者供图

“我们种的稻谷,可能不是口感最香糯的,但一定是品质最过硬的。”青奉阳的话语中带着一种朴素的自信。为了壮大产业规模,村里购买了全套农机,目前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并坚持全部使用有机肥,进行有机转换。

2025年,稻谷丰收,长岭村集体经济的农田产出约20万斤稻谷,亩产800多斤。根据往年经验,稻谷收割后立即抢种油菜,每亩又能收获200多斤油菜籽,实现“一田双收”。

产业发展成功了,销售渠道也步步为营。他们主攻单位食堂、工会福利和绵阳、成都乃至广东的企业食堂,依靠乡贤资源和帮扶单位对接,村干部亲自跑市场。

“因为我们产量有限,坚持有机种植,所以大米和菜油常常供不应求。”村里建起的水稻加工基地,让“长岭味道”完成了从稻谷到商品的最后一公里。

长岭村产出的有机大米。曾业 摄

线上线下融合:

“土味道”实现香飘四方

“长岭味道”能走出深山,互联网发挥了关键作用。

省委网信办派驻的第一书记廖高平,将“网信”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开通“背包书记阿峰”视频账号后,他化身“主播”,在镜头前向全国网友展示长岭村的青山绿水和原生态农产品。

忙碌的直播带货现场。曾业 摄

“家人们,这是我们村散养的土鸡,吃粮食、喝露水长大的!”“这款新米,虽然煮饭香气不那么浓,但绝对是绿色健康!”……一场场接地气的直播,让长岭村的土鸡、土鸭、猕猴桃、李子等特色农产品经常被抢购一空。

“全国各地的买家都有,尤其是土鸡土鸭,很多回头客。”廖高平说,互联网销售让村民不再单一依托赶场天售卖的渠道,不仅解决了特色农产品销售难题,还直接将“长岭味道”的品牌理念传递给了消费者,获得了远超本地市场的知名度。

长岭村粮油加工中心。受访者供图

“村里也在积极尝试,鼓励一些年轻人跟着廖书记学习直播带货,利用互联网把‘长岭味道’分享给更多的人。”青奉阳说,他们正在想办法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让“长岭味道”的品牌更响,助力村民增收致富,为长岭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活力。

展望未来,长岭村已将目光投向本地特产川明参,计划将其纳入集体经济发展蓝图。“渔溪镇的川明参产值已超2亿元,这是一片广阔的蓝海。”青奉阳告诉记者,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他们已经开始谋划。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