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新版“靠山吃山”让农村有“钱景”

2018-12-10 15:17:2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高启龙
  通江县农民丰收节。
通江县新场镇油菜基地。
通江县摸鱼节。
诺江镇新华村新村聚居点。

 

  今年,从事货运工作十余年的通江县兴隆乡渔池村村民雷太武觉得赚钱更容易了。
  之所以感觉容易,在雷太武看来,一方面是因为村里产业发展得好,有了更多的生意;另一方面因为村道路变好后,车辆维修成本降低,利润更加可观。“以前,村里虽说有一条公路,但坡陡、路窄、弯道多,大车上不来。现在好了,柏油路贯穿整个村子,入户路连接家家院子,需要什么,一车就能拉回来。”
  道路通、产业旺、干劲足……从几年前远近有名的贫困村,到现在十里八乡都羡慕的幸福村,鱼池村的变化有目共睹。
  在通江,渔池村的变化不是个例。该县近年来深化农村改革,因地制宜找准致富发展路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民增收,不仅为农业农村发展积聚了动力、创造了活力,还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动能。□王敬 程聪(图片由通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产业布局

拳头品牌提质增效 特色体系规模上档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通江县地理概况和农业发展基础的真实写照,全县80.2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68.9万人,是国家级贫困县。加上长期以来,受区位和交通等客观因素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农民增收门路狭窄,脱贫任务艰巨。
  如何才能为通江农村农业的发展找到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
  通江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脱贫攻坚的根本在于产业发展,如果没有产业,脱贫攻坚就没有根基。越是时间紧、任务重,越要突出重点难点,集中力量打脱贫攻坚战。
  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因地制宜。“走特色农业道路,通江具备天时地利的优势。”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县有83万亩耕地整体通过无公害认证,是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常年粮食产量38万吨,油菜籽产量3.5万吨,是全省产粮产油大县;有林地388万亩,森林覆盖率62.5%,其中耳林面积134万亩,年产食用菌鲜品25万吨,是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建设食用菌强县;常年出栏生猪100万头,是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和畜牧业重点县。
  “给粮给钱,都不如发展产业实在。”如今的通江县,无论是扶贫干部还是贫困群众,都把发展特色产业看作是脱贫的“金钥匙”。
  为此,通江县近年来以钉钉子精神抓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扶贫政策落地,鲜明树立脱贫攻坚大抓产业导向,强力推进“产业立县、产业强县”工程,坚持精准扶贫与转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方式深度融合,突出区域布局,实现规模化发展,根据各区域资源、气候和土壤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等,修订完善《通江县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科学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具体实施方案,确立了“4+X”的产业布局,着力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
  重点在南部低山区建设5个万亩生态畜牧水产养殖示范区,在北部高山区建设5个万亩干果及中药材产业示范区,在小通江河流域建成5个万亩食用菌示范区,在大通江河流域建成7个万亩茶叶示范区,配套建设万亩果蔬产业示范区。
  ——强力推进以“两耳一菇、富硒茶叶、空山核桃、巴山土猪和土鸡”为重点的主导产业,精准实施“通江银耳、高山绿茶、道地药材、优质粮油、有机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生态水产、空山马铃薯、道地中药、优质粮油为重点的骨干产业。
  一场场产业扶贫战役在通江全面打响。
  通江地处南北气候交界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资源富集,素有“中国银耳之乡”的美誉。“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 ”这句广泛流传的俗语,说的正是通江银耳的诞生过程。
  “朵形大、色泽好的银耳,一公斤可以卖到1000元以上。”今年10月底,收获了100余斤银耳的通江县陈河乡老鹰嘴村村民任健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这些银耳能带来五六万元的收入。让任健更高兴的是,今年还第一次有了银耳保险,种植风险大大降低。独特的资源禀赋为通江做强产业、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该县已围绕小通江河流域建成了100公里食用菌产业带,同时建立了诺水河、周子坪、陈河、梓潼、涪阳5个万亩食用菌示范区,推动以通江银耳为品牌的食用菌产业集聚发展。2018年全县银耳产量已经突破25万公斤,比2017年增长525%。同时,该县还通过实施“银耳产业倍增计划”,确立了通江银耳产业“一年止滑回升、三年实现倍增、五年稳步提升”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通江银耳总产量达到100万斤,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以上,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2022年后,银耳(食用菌)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真正成为立县支柱产业。将银耳生产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众多农户从银耳产业中受益。
  产业选得准,资源才能被盘活。除了通江银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孕育了青峪猪、富硒茶、空山土豆、巴山土鸡、空山黄牛等众多优质生态农产品。
  近年来,通江独有的土猪品种——“青峪猪”也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香饽饽。这一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巴山土猪,获得了国内猪业唯一欧盟有机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优质的品种带来了可观的效益。“现在养青峪猪,猪苗、技术和销售都不愁。”通江县文胜乡谭坪村贫困户李伯通说,去年他家养了8头青峪猪,纯收入就有7000多元。
  数据显示,2017年通江县出栏青峪猪达2.5万头,实现产值1.2亿元,利润2100余万元。目前,通江县沙溪镇、铁佛镇等29个乡镇的78个村均养殖了青峪猪,帮扶带动1672户贫困户6034名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
  “更长远的设想是从种植、加工,再到消费餐桌,‘一条龙’服务。”通江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通江县着力构建“产品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牌效益化、经营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强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盘活资源

机制保障环环相扣 内生动力充分释放
  扶贫产业怎么发展?金融扶持怎么扶?龙头企业怎么带动?产业发展如何在助农增收致富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释放最大活力,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创新不仅要跟得上,还要接地气有作用。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实际推进过程中,通江县在体制机制上做了很多探索。
  从科学确定特色产业到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到增强产业支撑保障能力,从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到形成各类资金扶贫合力,从创新金融扶持机制到加大保险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六个盘活”的农村改革发展机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激活农村发展潜力。
  火炬镇苟家坝村距离通江县城18公里,以前属于重点贫困村。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该村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新模式,不但让贫困户增收,还起到了示范效应,村里的面貌和村民的日子今非昔比。
  据介绍,苟家坝村引进了四川犁夫牧业公司投入资金形成经营性资产2000万元。
  “我们把财政支农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苟家坝村,和犁夫牧业公司投入资金形成资产。”通江县火炬镇党委书记张劲松说,然后对全村493户农户、1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优先股”“扶贫股”“一般股”的方式量化到贫困户和一般农户,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按照经营性资产分配方案,贫困户占经营性资产43万元,占860股,一般农户占经营性资产7万元,占140股。苟家坝全村共有贫困人口350人,人均占2.45股。
  而在分配和保障上,四川犁夫牧业董事长赵阳初介绍称,按照“一年一分红”的收益分配原则,实行“保底分红”,而随着贫困户的逐渐减少,剩余贫困户保底分红的金额将逐年增加。
  承包土地股权化,把地盘活,这是通江县推进“六个盘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而除了“把地盘活”,该县推进农村人、林、房、钱和集体资产等资源的“盘活”,充分激活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离苟家坝村不远的大兴乡贾家梁村,共盘活土地1140亩,村民每年可获土地流转资金57万元;128名茶叶“土专家”重新激活技术优势;村民和集体的6000多亩林地,获得300多万元的抵押贷款,与公司合股发展循环种养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钱滚钱”。唤醒集体山林、老茶园、水库等沉睡的集体资产,实现集体经济收入上百万元。
  与此同时,村上还探索建立扶贫互助社,动员农户将“闲钱”集聚成整,统一管理,打捆使用,专项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
  “通江是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县,‘六个盘活’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为脱贫奔小康注入活力,走上了‘造血式’的发展道路。”通江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凝聚合力

内外因素“叠加共振”多元融合阔步向前
  产业布局“接地气”,农村资源要素被充分激活,通江农村正逐步成为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
  为此,通江县注重发挥内外因素的“叠加共振”效应,一方面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头雁工程、人才回引工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扶贫。另一方面通过壮大内部因素,与农村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转型充分接轨。
  11月20日,位于通江县毛浴镇迎春村的四川大巴山锦祥兔业有限公司,村民们正在给上万只肉兔喂草、接种疫苗。
  这些肉兔是产自法国的伊拉兔,而把法国兔子引种到大巴山,源自于四川天源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忠华在考察之后的决定和通江县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利招商政策的吸引。
  “这里自然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是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是生产优质富硒肉兔的理想之地。”2017年,该公司与通江县政府签署了1000万只肉兔产业发展项目投资合作框架协议之后,唐忠华很快将肉兔基地搬到了通江。
  产业就在家门口,当地村民有了更多致富门路。“过去大家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生活,收入比较低,现在就不一样了。”47岁的赵华菊已在基地务工一年多,工资从最初的每个月1800元,涨到了2000元。不仅能照顾到家,还能赚钱。现在,赵华菊还把老公也拉到公司一起上班。“公司提供兔种和养殖技术,还承诺按保底价收购,不用担心销路。”学到了养殖技术的赵华菊打算自己养兔,发展养殖业。
  截至目前,通江县已成功引进企业37家,发展各类专合组织392个,回引返乡创业人士1289人——
  引进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在县工业园(春在)建设国内一流、四川领先的现代化食用菌精准扶贫产业园,将日产6万斤海鲜菇。
  引进四川博正农业有限公司在华家坪发展万亩茶叶产业示范片,建成后将成为全县茶旅融合发展的新示范……
  “在产业扶贫中注重激发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推广订单帮扶、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龙头带动模式,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分享到红利。”通江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产业兴旺离不开人才支持。产业要发展起来,还需要一大批符合现代产业要求的新型农民。
  “六个盘活”中的“把人盘活”不仅包括大力实施“回引工程”,引进企业发展,筑牢产业发展基础,也包括大力开展“农民提升工程”,增强贫困群众的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
  近年来,通江县依托“科技促进年”活动,大力开展“科技三大行动、阳光工程”,推广“四新”示范,以集中办班、函授、集训、轮训、大篷车流动培训等为载体,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互动相结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项目,加大种养、加工、服务业等实用技能培训,加大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培育,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据统计,全县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已超过129万人次,取得各类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农民达到2.6万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近700家,培育农民种植养殖大户2342户,实现10余万人就近就地就业,12万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再次扎根农村开展二次创业。
  不仅能就业挣工资,还要激发创业激情有更大的发展。据了解,该县还鼓励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对具有通江籍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给予安家补助、科技创新奖励、创业项目补贴、创业品牌奖励、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奖励最高达50万元,创业品牌奖励最高达300万元。
  实现农村产业兴旺、乡村振兴,还需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互动和循环上下足功夫。对此,通江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农业农村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农业经济有了新内涵。
  据了解,根据“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特色精品、粮经复合、种养循环、休闲养生、观光体验”的定位,通江县以“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为突破,重点打造“方山莲藕、元顶花海、东郡水乡、云昙胜景、河口脆李、天岗茶乡”等休闲观光农业名片,形成“产区变景区、农田变庄园、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的旅游体验观光农业。
  “新华村立足建设通江县小康第一村的目标,以新华田园综合体为依托,打造县城后花园。”诺江镇党委书记王心泉介绍,园区内建设了产业大环线、园区耕作道、自行车道、田园步游道四级道路体系,沿线培植了产业景观、休闲景观、林木景观,方便游客休闲。以新华村为起点,一条13公里的乡村旅游景区大环线正在加快形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