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男子传承爷爷的手艺 带动村民“编织”致富路

2019-02-19 11:12:0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启龙

    四川在线消息(黎小翠 记者 白川东)“藤制家具不但无化学物质污染,而且吸湿吸热能力强,防蛀虫,经久耐用,不易变形和开裂,我们厂里编织的一张藤椅至少能用60年。”近日,记者走进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董溪乡土墙坝村,见到了当地有名的地藤编匠人李海波,当时,他正忙着向顾客介绍藤制家具的特性。

    今年40岁的李海波是四川省通江县董溪乡尖场坝村人,同时他也是通江县千帆根雕艺术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现场,一张布满灰尘但结构完好无损的旧藤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询问,得知这是李海波的爷爷李安富70年前编织的。李安富是闻名乡里的“椅子匠”,曾以编织藤椅、藤篮等为生。李海波从小耳濡目染,在爷爷及家人的指导下,学会了编织藤椅的技术。

    而这门质朴的手艺,不仅改变了李海波的人生,也改变着土墙坝村村民的未来。

    38岁回归故里:他决定重拾爷爷传下的藤编手艺

    在通江县千帆根雕艺术品有限公司的产品陈列室,一排排造型精巧别致的藤桌、藤茶几、藤沙发、藤椅等家居引起了记者的好奇,穿梭其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清香,完全没有现代家具的油漆味,这些质朴的藤制家具让人觉得格外清新自然,绿色环保。

    让传统手艺发挥当代价值,让绿色产品创造健康财富,这是李海波如今的梦想,而在3年前,李海波还是一个四处漂泊的“打工仔”。

    “当时想法很简单,只要能挣钱养家,什么苦活累活我都愿意干!”据李海波回忆,1998年高中毕业后,自己选择了外出务工,迫于生计,他在山西下过煤矿,在砖厂拉过板板车,在北京做过钢筋工、装卸工、货车司机,还经营过废品回收站、做过蔬菜批发生意,最后,他做过绵阳一家企业高管……

    2016年春节,村委会干部召集村民们开会探讨脱贫攻坚的问题。会上,村干部向村民们讲述了村里的贫困状况和返乡创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大家回乡创业,李海波正好在场。村干部的一席话,让在大城市拼搏多年的李海波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据了解,董溪乡尖场坝村2014年被评为贫困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大部分的村民外出务工,留下为数不多的村民仍然以传统耕作为生。村里良好的自然环境,滞留农村的手艺人,以及大城市对绿色环保家具的需求,让李海波看到了商机。董溪乡政府干部得知李海波将在村里开工厂后,也积极帮助李海波调查了解适合建厂的场地、协助办理各种执照及配备各项设施、人员配备等事宜。

    免费教授藤编技术:50余名村民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

    2017年12月,李海波在董溪乡土墙坝村流转了3亩土地,修建1000平方米的厂房、购买剥藤机、指导村民们学习编织技术……多年未编织藤制品的李海波重新拿起了工具开始了创业梦。

    听说李海波在土墙坝村开办了厂,教授大家编织藤制品的技术,董溪乡的村民们都很高兴,一些常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决定留在李海波的厂里务工。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到山里收割藤条、在厂里编制藤制品,实现了家门口就能赚钱,改善了生活条件。目前,在李海波的厂里长期务工的村民达50余人。

    在外务工10余年的贫困户李斌2017年回到老家董溪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斌终于掌握了李海波教授的编织技术,如今他在李海波办的厂里长期务工。“现在我一个月能收入4000多元,而且工作地点离我家很近,方便照顾父母和孩子,还能在家里干农活,比去外地打工强。”李斌高兴地说着自己生活的改变。

    做工精致款式新颖:绿色文化产品深受都市人青睐

    “编织藤制品,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有讲究,割藤的季节,藤条的粗细,浸泡藤条的时间,编织时用力的程度……”李海波编织的藤制品不仅种类多,款式新颖,而且非常环保。据了解,除了编织出传统家具,李海波还编织了果盘、篮子、菜篓等小巧精致的摆件。

    为了打开销路,当地政府部门帮助李海波将藤椅运出大山,运到重庆、成都等地参加展销会。展销会上,由于做工精致、经久耐用,李海波编织的藤制家具深受消费者青睐。

    2018年9月,在第六届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中,李海波设计制作的《手工太师椅》荣获铜奖。目前,李海波正在为藤制品编织技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公司运用线上线下的模式销售产品,主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2018年的年产值达到60万元。现在产品供不应求,下一步我计划继续加大投资扩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让藤制家具走进千家万户,带动更多乡亲们共同致富。”谈到公司未来的发展,李海波信心满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