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啥跨越半个中国,到巴中寻访贫困学生?

2019-07-31 16:45: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启龙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史晓露)大雨倾盆而下,山路变得愈发泥泞湿滑。同学们相互搀扶着,趟过积水,踩着石阶,在崎岖狭窄的山路间缓慢前行。

7月16日,当中山大学爱心助学协会的14名同学抵达巴中时正碰上暴雨天气。这场持续了两天的强降雨,导致巴中39个乡镇2.6万余人受灾,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不过暴雨未能浇灭这群志愿者的热情。此行,他们去到巴中恩阳区、南江县等地的大山里,走访当地的留守儿童。在为期10天的行程中,他们共走访了136户贫困家庭,搜集当地贫困学生资料,在考察结束后带回学校,为这些学生寻找资助者。

 

从广州到巴中的这场跨越上千公里的行程中,他们像一群精灵,为这些生活在绿色大森林里的孩子,架起一座爱的桥梁。在走访的一个个镜头里,我们也看到爱和希望的传递。

镜头一:“谢谢你们照顾我的女儿”

刘馨蔚是中山大学的大二学生,也是此次考察小分队的队长。这个个子小小,身材瘦弱的女孩是第一次来到四川巴中。在这次走访中,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小文(化名)。

那是去恩阳区柳林镇的一个村里走访,那天下着大雨,下车之后还要走一段泥泞的土路。下车时,小文和她的奶奶已经等在路口。

“我牵起她的手,我们俩走在最前面。”刘馨蔚说,“路很滑,不好走,她却对我说,‘姐姐,你走那边’,因为那边的路好走些,她把不好走的路留给自己。她的年纪、个子那么小,却这么懂事。”刘馨蔚的眼眶有些湿润。

小文的家庭很贫困,妈妈离家出走,爸爸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她和爷爷奶奶、堂姐、弟弟一起生活。“她领我去看她的房间,一间屋子里铺了三张床,屋顶都是塑料篷子搭的。”刘馨蔚看着很心疼,“爷爷68岁了,还要在工地上干苦力。”

留守儿童的家境总是相似的,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从小跟着老人长大,缺少陪伴和交流的环境造成了他们内向敏感的性格。不过,在一张张相似的面孔下,仍然有着不同的性格色彩。

在小文身上,刘馨蔚看到了那种超越年龄的懂事和乖巧。

“小文在家很勤快,会收拾屋子,会给爷爷奶奶做饭。”刘馨蔚说,虽然内向,但他们也渴望交流。“当我问她,你愿意每个月跟我联系吗?她牵着我的手说愿意。”

虽然不善表达,但这些孩子心里藏着对父母最深的想念。临走时,刘馨蔚准备添加小文爸爸的微信,让父女俩通一次视频电话,“听到可以和爸爸视频,她特别开心。”遗憾的是,小文的爸爸在工地上干活,当时没能联系上。当刘馨蔚回到县城时,她收到了小文爸爸的回复,“谢谢你们照顾我的孩子。”

镜头二:“你想爸爸妈妈吗?”

不过,留守不一定和悲情划等号,在孩子们身上也有光彩照人的一面。

在南江县桥亭镇走访时,中山大学学生黄涛遇到一个乐于分享的13岁男孩小天(化名)。小天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他的妈妈在他2个月时就离家出走了,爸爸外出打工后,在6年前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系,至今杳无音讯。

不过,因为有爷爷奶奶和姑妈一家的关爱,小天的性格还算开朗。

坐在光线昏暗的土坯房里,小天主动给前来家访的大哥哥大姐姐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拿出手机,找出最喜欢的英文、日文歌,放给哥哥姐姐们听,还聊起在学校寝室和同学偷吃零食被老师没收的经历。

“我最喜欢政治和体育课,以后想成为一名篮球或者乒乓球运动员。”小天说,自己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前段时间还参加了学校的篮球比赛。“我们老师还带我们拍微电影,我在里面演了一个同学,那个片子还拿了奖。”他抬起头,脸上扬起微笑。

在轻松的交谈氛围里,黄涛想试着走进男孩更深的内心世界里,他轻轻地试探性地触碰那一扇门, “你想爸爸妈妈吗?”

这个开朗的小男孩沉默了几秒钟。“过年的时候心情会不好,有时候会跟爷爷奶奶发脾气。”

“为什么心情不好呢?”黄涛用轻柔地语气问。

“看到同学的爸爸妈妈,我就想我的爸爸妈妈。”小天说。

“家里有爸爸妈妈的照片吗?”

“有,有时候会拿出来看看。”小天慢慢敞开心扉,“上一次爸爸过年回家时给我买了擦炮,还有一把玩具手枪。我玩手枪的时候,把手指弄伤了,很疼。”

镜头三:“害怕给他们留下希望,但又实现不了。”

中山大学大一学生卢文洁是个00后,此次来巴中她还装着自己的一点“私心”。

“上大学后,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有些迷茫和自卑,不知道怎么与他人交流。”卢文洁说,哥哥上大学时曾到贵州支教,是他鼓励自己来参加志愿活动。

在巴中期间,这群大学生白天要跋山涉水走访,晚上则开会讨论收集到的资料,常常熬夜到晚上12点过。这段经历也确实让卢文洁成长了不少。

“我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大家看问题的角度很不一样,会有很多启发,遇到问题,大家会一起讨论,一起分担,每天都感觉到很幸福,充满了正能量。”卢文洁说,感觉自己一下子“打开了”。“我是学新闻的,之前读柴静的《看见》,有些东西感受不是很深,这次学会了如何提问,如何倾听。”

但她也感到自己力量有限,走访时她遇到一位患病的爷爷,她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我跟他说有困难可以联系我,但其实很害怕留给他们一个希望,但没有办法去实现。希望有更多人愿意来帮助他们。”

秋季开学后,中山大学爱心助学协会的同学们将会在学校开展爱心助学周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全校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发出助学倡议,为山区的困难学生寻求资助者。

刘馨蔚介绍,协会采取“1+1+1”的助学模式,即“一个受助学生+一个爱心助学协会工作人员(志愿者)+一个(些)资助者”,在受助者与资助者搭建桥梁,协会志愿者就是中间的联络员,每月至少两次与受助学生交流,不仅让贫困学生获得物质上的帮助,也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陪伴和鼓励。

从2002年成立至今,该协会已累计资助全国各地贫困学生5292多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达622多万元。

每年暑期,不少大学生团队会走进贫困山区,开展志愿者活动。到巴中开展助学考察,也是中山大学爱心助学协会每年暑期的例行活动。不远万里而来的大学生团队也受到当地教育部门和民间机构的帮助。

在此次走访中,巴中兔兔爱心助学、南江贫困学生帮扶协会等机构的队员给同学们当起了驾驶员、向导和翻译。

“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南江贫困学生帮扶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马晓介绍,“2010年以前下乡时,最远的地方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但现在去最远的地方最多走50分钟。”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物质水平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

“现在南江县有10多家民间志愿机构,但是在开展心理援助方面都不够专业,我们协会自身的力量也有限,所以希望链接更多社会资源,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马晓说。

摄影:马晓 视频素材来源:中山大学爱心助学协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