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帜 贾军
“终于可以睡上安稳觉了!”3月28日,刚搬进新居的平昌县六门乡重石村村民米崇明高兴地告诉笔者,他们米家湾有9户像他家一样的地质灾害安置户刚搬进了新居,自此过上“打雷不惊魂、卧听风雨声”的安稳日子。
作为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县,近年来,平昌积极构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救援四大体系,撑起百姓安全防护网,连续五年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并成功创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
四大体系
撑起百姓平安的“天”
“只有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变动规律和底数,才能掌握防灾的主动权。”平昌县地灾办主任郭太平说。
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已成为平昌抓地质灾害防治的一个惯例。近年来,平昌县采取干群排查、群众自查、专家核查的方式,落实防灾措施。连年聘请四川煤田137总公司应急调查地质灾害隐患89处,聘请成都水文队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区划调查,核实灾害点648处,针对每一处隐患分别提出防治措施,并及时修订完善《平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避险搬迁规划》。对排查的隐患逐一落实防灾责任人、现场监测人、发放防灾工作卡和避险明白卡。如今,平昌64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起了“县、乡、村、监测人”的四级责任体系和“县级领导挂联、乡镇政府主责、国土部门主抓、现场专人监测”的工作格局,做到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
去年9月12日至13日,平昌县境内遭受持续强降雨袭击。大寨乡代家村村民苟明昂回想起这场强降雨仍心有余悸,他常说,是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班讲的“竹木倾倒需小心,滑坡灾害马上临”口诀救了大家,他见状立即大呼家人和邻居避险。20分钟后,山体发生大面积滑坡,6间房屋全部损毁,但滑坡体下2户5人全都成功避险。
该县把“一线”群众作为防范地灾主抓手,多种措施提升基层群众的应急能力,采取集中宣传、进村入户、进工地现场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开通地质灾害防治广播、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地质灾害监测防治知识培训等,全方位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同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让群众明白的逃生路线和自救常识。
避让搬迁
圆上群众安居致富梦
该县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与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相结合,整合使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资金,对集中安置点政府按2万元/户补助到户,安置点公共设施由政府负责建设,安置房实行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按照“巴山新居”风格建设,政府统一进行规划、统一土地调整、统一竣工验收和补助核发。全县已建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17个,集中安置受灾农户452户。
老百姓搬得出,更要留得住、能致富。42岁的张庭强原来住在元山镇通木村下河沟,属于地质灾害隐患点。如今,他家搬进了通木村上梁坝的新居,妻子在温氏生猪良繁场打工,年收入近4万元,而他自己依托离县城近、交通便利,发展起了蔬菜种植业,年收入也达好几万。
该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邱成相说,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不是组织搬迁群众“一搬了事”,而是引导村民融入新村发展农业产业,让村民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全面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群众安居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