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境内的一处茶场。
采茶姑娘正在平昌一处茶园里采茶。
4月9日,巴中市平昌县云台镇龙尾村有些热闹,上百位游客在此过周末,赏花品茗,垂钓休憩,享受山间田野好风光。以茶为媒,茶旅融合,是龙尾村乡村旅游发展的一抹亮色,也给当地带来精彩蝶变。
地处多个乡镇交界点的龙尾村多年前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产业不兴,整村常住人口不到100人。
2013年,该村依托当地三十二梁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发挥朱(家湾)青(凤)快捷通道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富硒有机绿茶产业,建设秦巴云顶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园区,保护性修缮蔡家大院等特色古院民居,着力发展茶旅融合乡村旅游业。如今,包括龙尾茶文化产业园、千佛山等景点的三十二梁景区,已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游人不断。
短短几年,平日“寂静”的村子变为高品质乡村旅游景区,这样的故事,不止发生在龙尾村。近年来,平昌县大力探索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花椒、核桃、中药材、水产、莲藕六大特色产业75万亩,其中,茶旅融合带火乡村旅游,促农脱贫奔康。□张立祥 图片由平昌县委宣传部提供
茶产业“增绿” 荒山变茶园成国家4A级景区
平昌县地处四川东北部,森林覆盖率52%,素有“绿色宝库”和“天然氧吧”的美誉,但境内缺少名山大川,传统意义上的优质旅游资源匮乏。然而近年来,平昌旅游产业却爆发式增长。201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28.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52亿元,百姓年均增收2950元。
荒山变茶场,也在鹿鸣镇上演。“种传统作物卖不了几个钱,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很多地里草都长得和人一样高了。”今昔对比,鹿鸣镇石龙村村民刘辉全很感慨,“现在茶园建起来了,整个村子的环境都变好了,我们的日子也有了盼头。”
鹿鸣镇招商引资组建农发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全镇茶园栽植管理,成立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加工销售。合作社为入社茶园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统一提供肥料等生产物资,目前,全镇共栽植茶叶1.5万亩,2000亩茶园获有机认证。短短几年时间,村民纷纷回迁。
云台镇、鹿鸣镇的变化,只是平昌县茶旅融合的一个缩影。该县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茶叶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决心将撂荒的土地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规划先行。平昌县科学编制《平昌县现代茶业发展规划》,突出全域全程、特色优势,注重与产业扶贫、乡村旅游、巴山新居、土地利用等16个专项规划配套衔接。县乡分别成立了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和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组成茶叶攻坚团队到重点乡镇进行驻点攻坚和抓点示范,县上每年预算茶产业发展基金2000万元,重点用于茶苗采购和对农户自栽自管的茶园按投产前3年每亩给予350元的管护补助。
积极探索土地入股、量化入股、返租承包等多种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有效破解茶农资金瓶颈,形成了“一园二带三片”的茶叶产业发展格局,即:“一园”,以云台三十二梁为核心的2.3万亩省级茶业科技示范园;“二带”,双鹿—得胜、西兴—黑水有机茶产业带;“三片”,云台—鹿鸣—邱家—澌滩、笔山—岩口—泥龙、镇龙—望京—界牌—岩口高山富硒茶产业片。
“从2012年开始,历经4年多的不懈努力,茶产业已从抓基地、抓管理转向抓加工、抓品牌和抓市场,进入了后端产业链提速跨越的全新阶段。”平昌县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建成标准化富硒茶基地20.3万亩,覆盖14个乡镇89个村、6.4万户21.3万人。
乡村旅游“用绿” 茶旅融合成示范
茶旅融合,归根结底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从理念到实践,平昌壮大规模形成声势。
茶产业“增绿”,如何“用绿”考验当地智慧。平昌县因地制宜,充分“用活”茶园等绿色资源,常态化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采茶节等节庆活动,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节会,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次第涌现。
借力茶旅融合,平昌把绿色县城、风情小镇、精品旅游村、田园风光串联起来。这一过程中,财政并不富裕的平昌,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努力改变农村公共配套落后的现状,打开乡村旅游的绿色市场。
“加快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深度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这是我们发展旅游的首要任务。”平昌县主要负责人强调。平昌按照全域旅游、全域景区、全域规划理念,坚持把城镇当景区打造、把新村当景点打造、把道路当精品旅游走廊打造,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元素。
为推动茶旅融合快速发展,平昌县采取部门多方联动、资金多元投入、人员集中攻坚等多种方式,给予乡村旅游业有力扶持和推动。实行财政专项预算、争取项目补助和市场主体投入,全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招商,筹备组建乡村旅游产业投资开发公司,对全县乡村旅游产业项目进行策划、包装、投资、建设和运营。
茶旅融合“增绿”,也为平昌打造国家4A级景区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平昌县推进茶旅融合、文旅融合,加快构建以“一乡两园三线”(“一乡”即江口水乡,“两园”即佛头山和金宝文化产业园、驷马湿地公园,“三线”即驷马─得胜─五木─灵山─元山环线、双滩库区─喜神─牛角坑─云台环线、西兴─皇家山─友谊水库环线)为重点的全域旅游格局,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驱车行驶在平昌,每一个产业发展点,每一个新村居住点,都被打造成旅游景点。国家级贫困县的平昌,目前已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出5个国家4A级风景区。
老百姓“绿富” 脱贫奔康产业基础牢
“ 通过茶旅融合发展,去年17个栽茶贫困村实现‘摘帽’,减贫1.37万人,户均茶产业增收1万元。”平昌县有关负责人介绍。
此言不虚。在秦巴云顶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先后发展农家乐、茶家乐68家,串联打造精品观光景点15个。去年共接待游客11.6万人次,创收3700万元,1500多农户增收,加上茶农每亩鲜叶收入8000元左右,园区茶农户均增收突破2万元。
“现在我和老伴都在园区打工,一个月能出20几个工,再加上流转出去的7亩土地租金,一年两人就能挣5万多元,还不用投入一分钱,比种粮食强多了!”年过70的龙尾村村民蔡润修掰起手指算起账。
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活了龙尾村经济,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给茶园打工不比外出务工收入差,而且离家近,十分方便。”曾在外打工的村民蔡志儒笑着说,现在像他这样的返乡人员在龙尾村已有100多人。
在鹿鸣镇,按照“茶旅联姻”的思路,以旅游景区的标准,整治园区塘库,建车道、观光路、茶叶制作车间,乡村旅游发展的硬件设施日臻完善。如今,三五成群、六七成队的拍客、自驾游爱好者们,时不时自发组队来鹿鸣镇的茶园里拍摄、观光。
村民增收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镇上不少群众自发开起农家乐,开门迎客,收益颇丰。“除了让茶农在园区务工,公司还鼓励村民在自家茶园套种玉米、黄豆等经济作物。”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介绍,到2018年,鹿鸣镇将有万亩茶园投产,年产值将达到5000万元,将带动近2000名辖区村民人均增收两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