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钟家坝村新村风貌。
“产村相融”的巴中新农村风貌。
5月19日,从巴中市平昌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上,半个多小时后便来到云台镇三十二梁景区的高山生态茶叶产业园。茶在林中,雾笼茶园。其实,不仅是平昌县,在南江县、通江县都有这样的景象。截至目前,巴中全市茶园面积达到80万亩,投产茶园达到47万亩。
生态产业“增绿”,乡村旅游“用绿”。随着茶叶、巴药、核桃等产业崛起,巴中不少地方建设新农村、修缮古村落、打造乡村旅游景点,一个个曾经无人识的小山村,吸引来不少游人,也富了不少农户。茶旅融合背后,是“五彩巴中”加快绿色发展的转型。良好的生态禀赋、独特的绿色资源,是巴中的“金字招牌”,也是后发优势。“绿水青山”如何变为“金山银山”?面对这道转型考题,巴中立足绿色生态优势,在绿色发展的轨道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兴市产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奋力打造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增长极。
□罗福荣 王兴元 沈永良
(图片由巴中市委宣传部提供)
转变思路 山区农业大有可为
人多地少,山区沟壑纵横。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巴中的绿色生态,既是优势,又是桎梏。从种子到农田,从节气到耕种,巴中的农业发展曾长期在生产环节徘徊。
结构调整重在围绕市场突出特色、做强规模,要把产业调优、调新、调特,才有市场。对于巴中的产业调整路径,不少专家认为,巴中山好水好空气好,绿色生态是一张响亮的名片,围绕这张名片做结构调整大文章,巴中农业大有可为。
求变,从发展思路开始。“过去,巴中很多农业特色产业规模都较小,背篼装不完,汽车拉不满,形成不了大产业气候。”巴中市有关负责人坦言。而近年来,巴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源头树立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只有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绿色、生态、富硒农业,才能走好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巴中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巴中按照“龙头+基地+专合社+大户”的模式,不断择优壮大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独具特色的品种优势,巴中推进“三百”工程,计划到2020年,核桃、茶叶、巴药三个农业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50万亩、100万亩、100万亩,综合产值均达100亿元。此外,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巴山黑土猪、空山黄牛、南江黄羊、巴山土鸡、特色水产等生态养殖。
鼓励创新创业,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巴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巴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及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已有数万名巴中老乡带着资金、技术、信息回来,从事农业生产或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此外,巴中还从抓生产环节中跳出来,大力打造绿色品牌。强化政府主导,开展区域品牌营销,做响“巴食巴适”绿色食品、“巴中云顶”茶叶等区域性公共品牌,提升“五彩巴中”知名度、美誉度。强化企业主体,突出行业龙头企业引领,整合培育“南江黄羊”“通江银耳”“恩阳芦笋”“平昌青花椒”“光雾山红叶”等一批主打品牌。强化品牌保护,制定巴中产品标准,构建从田园到餐桌、从工厂到消费的全产业链技术控制、质量溯源体系,把“巴中产”“巴中造”“巴中景”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
紧盯改革 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效益里“不出门”的农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闯出一片天,成为巴中持续发力的“绿色增量”。
更难能可贵的是,巴中着力推进绿色农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走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路子。越来越多的茶叶、巴药、芦笋等深加工厂房在巴中兴建,山区高品质的农产品可就地就近加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效益。
追求长远不断做大“绿色增量”
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巴中,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优良的同频共振、和谐统一,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为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巴中不断打造生态屏障。依托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九大绿化行动”和增彩添绿工程,林网、水网、路网同建,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共造,形成道路两旁彩色走廊、山地丘陵生态屏障、河流两岸绿带的全域生态格局,确保“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坚持绿色发展、低碳生活,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过去5年里,巴中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0%;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加快推进,南江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主体功能试点示范县,7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耕地红线得到有效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中小河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明显。
“我们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市场机制,让一些曾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的传统产业有序退出。同时,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发展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宁可牺牲眼前短期经济利益,也要潜心追求长远可持续发展。升级传统产业,做大“绿色增量”,成为巴中的选择。
巴中强化制度监管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2017年1月1日,巴中市首部、全省首批实体性地方法规《巴中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与《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秦巴山区生态文明先行先试区的战略定位无缝衔接。
在招商引资中,巴中市对前来投资的项目一一甄别,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零容忍。近3年先后否决选址不当建设项目63个,拒绝高污染高能耗、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11个,认真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
5年来,巴中市累计投入资金13.8亿元,加快推进污染减排、农村污染防治、巴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和16个场镇污水处理站。
5月20日,南江县红光镇“醉美玉湖”景区,数百名游客在此休闲垂钓、品茗畅谈。“村上的农家乐基本都爆满,发展乡村旅游让我们的日子有了盼头。”玉白村村民唐兴感慨。
其实,尝到甜头的不只是玉白村村民,还有驷马水乡、恩阳古镇、空山天盆……一季度,巴中共接待游客6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5亿元,分别增长21.8%、22.7%。
好山好水好空气转化为经济效益,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是很好的平台和抓手,促使绿色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业“三产融合”。巴中以市场为导向,紧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我们全面推进‘五彩巴中’建设,加快绿色价值再造,努力把巴中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效益、核心竞争力。”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上,巴中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区要求,高品位打造光雾山—诺水河生态旅游核心区、川陕苏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特色乡村旅游聚集区以及连接30个特色镇的生态文化旅游环线,建成5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10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100个县(区)级森林康养精品点(村),打造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
1公斤青峪猪排售价达200元,比普通猪排高出近5倍;1公斤通江银耳,最低单价也在六七百元左右,比以前涨了10倍多……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曾经大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