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召开。
5月24日,聆听省委工作报告后,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代表结合各自工作实践,畅谈所思所盼所谋。
5月25日,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各代表团继续审议十届省委工作报告。王东明、尹力、邓小刚等分别参加有关代表团审议并发言。
代表们围绕党代会报告继续进行认真审议,说感想、谈未来、提建议,畅所欲言。
李晓燕代表(巴中市巴州区金碑乡洪流村党支部书记):
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物质和精神等关系,具体来说,要认真研究个别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这个现象,采取措施激发贫困户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
5月24日上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在成都隆重开幕,王东明代表十届省委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在巴蜀大地引起热烈反响,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激起涟漪。大家深刻地认识到,五年奋进前行,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四川才能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奋斗的历程 珍贵的气势,听听巴中的代表怎么说?
“精准扶贫的路子走对了!”省党代表、巴中市巴州区金碑乡洪流村村民李晓燕在会场上记下满满4页笔记。李晓燕告诉记者,洪流村去年底刚脱贫,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摘掉了“穷帽”。
而几年前这个小山村连一条硬化路都没有,靠着精准扶贫,如今不仅路通到各家各户,还建起两个文化活动广场。
报告也给李晓燕带来启示:“正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有主心骨,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光荣的历程,满满的自豪,珍贵的启示,在思考与热议中深入人心……
奋力实现“两个跨越”、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重任,历史地落在我们肩上。面对全省人民的信任期待,面对新的“赶考”,我们必须勇于担当,不负时代、无愧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而努力奋斗!
挂图作战 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 听听巴中人怎么说?
国有通江县铁厂河林场护林员景祥俊:
当听到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时,我内心无比激动。我在林场工作了20年,见证了大巴山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林场附近的一些山村,前些年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有的村甚至成了“空心村”。随着脱贫攻坚的实施,不少在外打工的人选择回家乡发展,很多山村重新有了活力。大山哺育了我,我一定好好看管那片林子,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十届省委工作报告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内同时推动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两大目标实现,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报告为四川未来发展绘就了一张宏伟蓝图。
“增添信心和斗志!”5月25日中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巴中市南江黄羊科学研究所负责人张国俊接到一个来自家乡的电话,电话中,对口帮扶南江县杨坝镇茶溪村的第一书记张敬情绪激动。
“我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为乡亲们多做点什么。”茶溪村地处高寒山区,目前还有25户贫困户尚未脱贫,在茶溪村发展黄羊产业,张国俊是有底气的。研究所有技术、有经验,下一步要更好激发出贫困户的干劲。
方向问题始终是决定治蜀兴川事业成败的根本所在,必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在四川不折不扣落实,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方向对了,每一步都是进步,听听巴中的代表怎么说?
省党代表、平昌县委书记蒲开文认为,报告提出以“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嘱托和要求,也是结合四川实际的精准之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川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四大片区”。如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报告都指出了方向和路径。
十届省委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动力转换接续、发展提质升级的新格局。在地方转型发展中,如何解决创新人才“饥渴”?
用好创新人才“第一资源”,听听巴中的代表怎么说?
记者:如何理解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
梁津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巴中市恩阳区委书记):创新人才是最宝贵的发展要素。恩阳区作为2013年成立的新区,当前加快绿色发展、决胜脱贫攻坚,都迫切需要创新人才保障,正面临“人才饥渴”。
记者:实施招才引智计划,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梁津华:恩阳区主要面临人才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逆流”、对优秀人才吸附能力较弱等挑战。我们将通过招商引才、专场聘才、定向选才等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激励方式引进优秀人才。同时,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强与知名院校合作。并采取技术合作、特邀顾问等方式,鼓励各类“高精尖缺”技术人才到恩阳区就业创业,支持鼓励恩阳籍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就业创业。
记者:如何用好创新人才“第一资源”?
梁津华:报告提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导向,营造更具激励性和吸引力的制度环境,我们将认真落实这一要求。知人善用,要注重将创新人才的专业专长、成长需求、工作经验与岗位安排精准对口。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加快开发建设产学研创新联合体,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