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现在:高原大棚里的“春天”
来到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吉绒村之前,记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也能一年四季种植新鲜时蔬。
早上8点,记者跟随村民白拉一起走进大棚,第一件事就是脱外套。棚内的高温是蔬菜的最爱,丝瓜藤、番茄枝等顺着大棚里的尼龙绳自由攀爬。
白拉当天的工作是浇水。他笑着说,哪些菜多浇哪些少浇,什么时候浇,都有讲究。以苦瓜为例,耐高温,喜欢大肥大水,“喝饱了才能长。”
距苦瓜棚不到10米的另一座大棚种着小番茄。“这个得多浇水吧?”面对记者的提问,负责这个棚的李春蓉却给出相反答案。她说,小番茄正在坐果,应控制浇水,“要旱一下,否则容易裂果。”
炉霍县共有141个高原蔬菜大棚。不远处,3辆卡车正排队等着装载这些蔬果。上午采摘,中午出发,晚上送到成都,第二天超市开业时,这些新鲜时蔬就摆在成都市民面前。
棚内气温恒定,产出也恒定。大棚里一年四季都在进行“春季攻势”,像白拉和李春蓉这样的贫困户,每天务工收入最少也有100元。不少贫困群众说,有了大棚,产业致富就有了“春天”。
看未来:乡村变化大,幸福靠奋斗
从炉霍县一路南下,记者来到高县大窝镇天娱村。
刚过村委会,一阵机器轰鸣声传来。循声而去,来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施工现场。“正在开挖最后一块地基。”天娱村第一书记吴光华说。
聚居点选在距村委会不到200米的荒地上,原本长满荒草的地面上,挖出了两米多深的沟。在沟底,贫困户李志刚用铁锹垒起一条条浅沟。有工人在捆扎大拇指粗细的钢筋,4根一组,用钢钉扎一个中空的长方体,放进浅沟,沿边插入木板,组成一条条凹槽。
李志刚说,他本来计划春节后外出务工,见村里要建新房,便留了下来。有着多年建筑经验的他,俨然是工地上的“技术总监”。混凝土搅拌比例多少,墙体要砌多高等,都由他现场把关。
“摸摸钢筋,多结实。”李志刚拉着记者的手,放到钢筋上使劲攥了攥。他说,工程结束后,自己也不准备外出了,“家乡变化这么大,舍不得离开。”
舍不得离开的何止李志刚。无论是建房、修路还是种地、养殖,当地贫困群众真真切切地加入到脱贫攻坚进程中来。山乡一点一滴的变化,都与他们的奋斗密切相关,这也是他们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