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四人获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奖

2018-10-10 15:26:01来源:巴中日报编辑:高启龙

    本报记者 何欢

    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奖于近日出炉。据了解,全省脱贫攻坚奖设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等奖项,我市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村民杜加敏获“奋进奖”;南江县红光镇党委书记李宝获“贡献奖”;巴中爱心助学团队理事长、巴中兔兔青少年爱心家园创始人张彦杰获“奉献奖”;通江县董溪乡党委书记靳万林获“创新奖”。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在脱贫攻坚上奋力突破”要求,下足“绣花功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2017年,9.6万人脱贫,215个贫困村退出,巴州区、恩阳区顺利脱贫摘帽,住房、交通、电力、医疗、教育等22个专项扶贫顺利完成。截至上半年,今年减贫任务中贫困人口综合达标率超80%,拟退出贫困村综合达标率超70%,南江县脱贫摘帽工作进展顺利。

  A 板庙镇大石村贫困户杜加敏:不等不靠实干脱贫

    今年43岁的杜加敏,家中现有人口4人,因2012年2月意外遭遇火灾,家庭财产被付之一炬,杜加敏也因此全身重度烧伤致残,全家生活陷入困境,是大石村公认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人穷志不短,身残志气坚。纵然家逢灾变,上有70岁老母,下有孩子求学,身体残疾,但杜加敏并未因此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坚信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借助当前党的政策,就可以走出困境、战胜困难、告别贫困。

    虽然杜加敏始终有一颗坚定的脱贫致富心,但现实是,重度烧伤形象不好没人用,想创业资金筹措难,只能依靠低保以及零星种养殖维持生活。

    得知杜加敏情况后,扶贫干部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林下养殖土鸡的脱贫致富思路。2016年初,杜加敏通过自筹部分资金、整合贫困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利用贫困户小额信贷政策筹措资金10余万元,启动建设土鸡养殖场。

    拉材料、添机械、建温室、购鸡苗、设隔离……杜加敏起早贪黑,全部精力用于养殖场的经营发展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10月,3000羽鸡苗正式投入养殖。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土鸡出栏了,帮扶干部还帮忙找好了销路,养殖场效益开始逐渐显现。去年,杜加敏的养鸡场年出栏土鸡15000只,存栏7000只,实现销售额50余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先进典型。

    在脱贫致富后,杜加敏并未就此满足,因为他知道,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致富才是真正的致富。因此,他时常利用村委会召开会议、群众上门参观等时机,将自身摸索出的养殖经验技术向村民传授讲解,带动40余名农户参与土鸡养殖,帮助3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并以自身的实际案例,向村民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启发引领村民摒弃“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树立“安贫可耻,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

    如今,杜加敏一家已率先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为全镇660户1760人树立了艰苦奋斗、决战贫困、做善良感恩板庙人的先进榜样。

  B 通江县董溪乡党委书记靳万林:扎根深山挖穷根

    2016年,靳万林被调任距县城80公里的通江县董溪乡担任党委书记。

    “进村入户调研中,董溪乡推进脱贫攻坚面广、程度深,缺钱、缺人、缺机制。”靳万林介绍,为此,董溪乡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创新推行把“地”盘活、把“人”盘活、把“林”盘活、把“房”盘活、把“钱”盘活、把“集体资产”盘活的“六个盘活”改革机制,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为破解贫困群众“靠着墙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靳万林在贫困村尖场坝村试点探索“增量奖补办法”产业扶贫机制,实现了贫困群众短期增收、快速脱贫。“增量奖补办法”第一步是将产业发展因户施策规划到户;第二步把扶贫资金标准统一奖补到户,充分考虑贫困程度深浅,按人均1900元、1600元、1300元、1000元“四个标准”,根据贫困人口确定到户奖补总额,共同商定产业发展分项奖补标准,贫困户增量发展魔芋每亩补助1000-2000元、中药材每亩补助500-1000元、核桃每亩补助500元、羊每只补助240元、猪每头补助300元、牛每头补助3000-4000元、鱼每尾补助3元、食用菌每袋补助3元、鸡等小家禽每只补助10元……多增多补、少增少补、不增不补。经过实践,“增量奖补法”调动了群众积极性,拨付到村产业周转金20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贷8户36万元,撬动贫困户投资(含以劳折资)150多万元,42户贫困户均有了致富增收门路,2016年该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980元。

    目前,全乡培育青花椒、核桃、魔芋、猕猴桃等主导产业1.1万亩,培育种养殖大户26户,70%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楼,10%的村民在县城或中心场镇购住新房,20%村民住上了安全有保障、设施有配套的好房子。2017年底,全乡贫困发生率从36.8%下降到2.6%。如今,靳万林正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主动融入巴万高速大交通,依托6万多亩国有原始森林,打造海鹰寺森林康养公园,申报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朝着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迈进。

  C 南江县红光镇党委书记李宝:“小书记”有大本事

    第一次被人叫做“小书记”时,李宝就乐了:“这称呼多亲切!说明没把咱当外人。”

    两年前,担任共青团四川南江县委书记的李宝被调任当地红光镇任党委书记,在全镇党员大会上,柏山村75岁的老党员李兴林大大咧咧地当着众人的面问道:“‘小书记’,要在我们镇当‘一把手’,没点真本事怕是不行哦,你这城里来的娃能吃得苦吗?”

    80后、个头不高、娃娃脸……对李宝而言,“小书记”这个称谓很贴切,但村民的质疑却在他心头挥之不去:作为基层干部,是走走过场混点“经验值”,还是拿出真刀真枪真本事干一场?

    南江是国家级贫困县,仅红光镇的2个贫困村,便有建档贫困户441户。脱贫任务重、工作难度大,部分党员干部带头意识淡薄,一些村“两委”班子涣散无力。“越难越要上,到基层就是要大干一场。”李宝下定了决心。

    刚上任,难题就上了门。柏山村平整机耕道,村民杨勇在田坎上栽种的一棵小树挡了路,“砍树先砍我!”杨勇放了狠话,村干部们没人敢碰钉子,有村民掏出干部联系卡给李宝打了电话。“看看这位‘小书记’有啥高招拉走这头‘犟驴’。”大伙儿等着看热闹。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李宝就赶到了村里。“杨哥别急,咱们慢慢聊,法理人情都能聊清楚。”李宝拉着杨勇坐在田坎上,从晌午聊到日头落山,不但解开了杨勇心中的疙瘩,还替他联系了信用社,申请小额贷款搞生产。“‘小书记’有本事,没架子,是个干事儿的!”心服口服的杨勇从此逢人便夸。

    敢于碰“钉子”、解“硬茬”,李宝这位“小书记”逐渐让大家刮目相看。上任不到3个月,李宝便把镇上的所有贫困户都走访了一遍,并因地制宜为贫困村制定了产业规划。为节约时间赶路,他常常自己带着干粮进村入户,一个多月不回家更是家常便饭。

    乡村变靓了,村民变富了,大家都夸“小书记”有本事,但李宝却常说,自己最大的“本事”就是心中能装“事”,能装“人”。去年8月底,李宝因急性肠胃炎住进县医院,一名农技员打电话邀请他一起去外地考察羊肚菌种植情况,他二话不说就准备出发,在外连轴转了一个月,李宝瘦了一圈,村里的羊肚菌产业却发展起来了。

    “‘小书记’教我们种的羊肚菌一斤卖几十块,以后咱再也不会穷下去了!”在地里干活的村民李兴林对未来充满希望。

  D 巴中兔兔青少年爱心家园创始人张彦杰:圆贫困孩子读书梦

    1975年出生于四川省大凉山德昌县巴洞乡的张彦杰,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是农民,年迈体弱,养育众多儿女,不堪重负。上小学时,张彦杰四姊妹的学费和吃穿问题是家里最大的困难,靠学校老师垫付学费、左邻右舍的资助、亲朋好友的接济,张彦杰终于完成了学业。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让她从小就懂得了感恩的含义,“将爱心传递下去”成了她一个执着的心愿。

    “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关心公益的张彦杰在网上搜索到一个名叫“5·12爱心助养群”的慈善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协助他们资助了7名重灾区汉旺镇失去父母的小学生。这次经历,让张彦杰深受启发,个人的力量很微弱,但只要能汇集大家的力量,就可以将爱心事业做成滔滔洪流。于是,她与丈夫李友生发起建立了“巴中爱心助学群”QQ群。从此,助学工作成了张彦杰人生最重要的事业。

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7月,张彦杰不幸被检查出乳腺癌晚期,依靠亲友和爱心人士的捐款,张彦杰完成了手术和化疗。

化疗期间,每次出院后的张彦杰不顾身体虚弱,亲临受助学生家里了解情况。到贫困学生家常常要走两三个小时陡峭艰险的山路;在泥泞的小路上,常常摔得满身是伤;烈日下,身体不支晕倒更是常事。走访回到家,整理学生信息、做好求助资料,四处倡议。为了发放助学款,张彦杰有时自己背上干粮和水早出晚归坚持助学。

“只要我还能坚持,我就要将公益一直干下去。”面对亲人善意劝告,张彦杰很是倔强,医生要求她每3个月到医院做一次检查,她至今已有两年多没去了,她也从不谈自己的病情和困难。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个人的力量就像萤火虫一样非常微弱,但如果更多社会人士加入到我们中来,汇聚起来的光亮必将照亮更多贫困孩子求学成长的希望。”这是张彦杰时常挂在嘴边的话。目前,张彦杰的爱心志愿者团队已达500多人,稳定资助人团队集600多人,先后募捐400多万元用于公益助学。这期间,她行程6万多公里,走访贫困生15000多名,长期“一对一”资助651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127名进入全国各所重点大学,筹集捐献冬衣棉被2万多件,对接12个省内外民间慈善组织联谊合作,帮助到8000多名大巴山的贫困学生。

  同步播报

  “巴山猪王”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本报讯(马为 记者 蒲康林)近日,记者获悉,四川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被全国脱贫攻坚办评为“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此奖项全国仅设35名,为全川唯一获此奖项者。

据了解,张育贤是土生土长的通江人,2007年,他舍弃300万元的年薪,回乡养殖“青峪猪”,2014年,他领办的巴山牧业获国内唯一猪业欧盟有机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7年,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为国家级贫困地区四川省巴中市第一家上市企业。近年来,他通过探索“党建+政府+企业+金融+保险+贫困户”的“六位一体”养殖模式,先后带动16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利用“互联网+”,在融E购开展青峪猪义卖,捐资救助贫困重病残疾儿童50多名100余万元,常年为贫困家庭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巴山猪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