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过去五年,巴中基础设施建设变化巨大,多年的"航空梦""动车梦"和县县通高速的"高速梦"已成现实,随着汉巴南高铁的开建,"高铁梦"也指日可待,巴中正实现由区域交通节点向区域交通枢纽跨越。党代会前,四川日报巴中全媒体 推出《沿着高速看巴中五年》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行进式采访,展现高速公路沿线美丽风光,发展亮点、感人故事和生活的便捷美好,以及高速公路给巴中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历史性成就。
巴中频道 马小米 施皓文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11月1日下午,记者驱车从巴中城区出发,沿巴万高速向东行驶,约20多分钟,在清江收费站下高速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派忙碌景象,道路两旁,分别有10多位村民正给田间的枳壳树除草施肥。
近年来,巴州区立足道地药材独特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行“巴药+生态旅游”模式,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从脱贫迈向振兴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在地中药材11.3万亩、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厂15个、“中药材+农产品”流通网点20余个。
一条高速路为乡村旅游增添新动力
“在门口贴上一些中药材相关的对联,氛围就出来了。”连日来,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七彩世界的工作人员刘俊都忙着一件事:园区内的中药材资源样品展厅不少游客已经参观过,要增加一些新亮点。
“这里不仅是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同时也是国家4A级景点。”刘俊告诉记者,今年4月,位于水宁寺镇与清江镇之间的巴万高速清江镇互通立交桥正式通车,为附近区域车辆上下高速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让这个集农业生产、观光、乡村休闲为一体的农业与旅游综合区“火”了一把。
“以前从城区过来只得走老路,现如今下高速直线距离不到300米就到了园区大门。”刘俊介绍到,趁着五一,该园区内举行了花卉节,游客量最多时一天可达2000多人,仅五一假期便增收10余万元。“巴万高速全线通车后,园区游客量显著增长,我们进行客源调研后发现,有60%的客人都来自通江县。”
一条高速路,为乡村旅游增添新动力,也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多了新实力。
据介绍,自该园区建立后,为了让村民最大程度地参与进来,共享发展成果,公司推行“让农民变股民”,将土地、水库、堰塘、森林等资产以股份的形式转给园区统一经营,村民获得相应的股份收益;“全村约有40多人在园区内务工,一年下来一个人能挣近2万多元。”该园区巾字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国军说。
一条产业路串起巴药“致富线”
修剪树枝、科学施肥……霜降过后,便是姜黄收获的季节,走进大和乡朱垭村,长势喜人的姜黄一排紧挨着一排,成片依次延展开来,再过两个月,土下埋着的姜黄将成为“金宝贝”,“全村总共种植了1500多亩姜黄,今年收成后大概能卖60多万元。”朱垭村村支部书记谯大兵说。
从空中俯瞰,以朱垭村为核心区域,一条宽阔平坦的产业道路如一条“大动脉”蜿蜒盘旋于山间,串联起沿途大和乡、清江镇、水宁寺镇持续推动产业发展的“致富线”。
近年来,巴州区立足天然优势,围绕“药食医养游全链发展”定位,确立枳壳、白芍、丹参、姜黄4个主导品种,以清江镇巾字村、大和乡朱垭村为核心区域建成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园区采取“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多主体参与”的建设模式,建成药用植物科普馆1个、中药材智能育苗大棚1个、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厂5个、专家工作站1个、中医药文化广场1个、“枳壳+”中药材种植基地1.36万亩、国家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溯源信息采集系统1套,初步形成集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产地加工、追溯管理、健康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三产融合示范园区。
作为巴州区的名片,巴药不仅是巴州区的特色产业,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法宝”,是探索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在大和乡,在园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当地采取“药药、药果、药粮”套种模式,拓宽了增收渠道。同时,村里还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特色民居、自然资源等,大力发展农事体验、田园采摘、休闲观光等产业,让村民们在农业园区内吃上了“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