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在金堂村上

2014-01-03 16:37:39来源:巴中日报编辑:李正勇

殷初阳冬日,暖阳,向金堂村出发

12月19日,为响应市委“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号召,市委组织部23名机关干部,深入通江县广纳镇金堂村,接地气、访民情、送科技、送温暖。

出发,满满的期待

寒冬清晨,白雾茫茫。同事们搓着手掌,哈着白气,精神抖擞地在大巴车上讨论着。

“在村里吃、在村里住,老百姓会不会觉得烦?我们不会是扰民吧?”有人担心。

“你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吧,现在的干群关系好着呢。”有人信心百倍。“就是,就是。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党的优惠政策,肯定会欢迎我们的。”有人接过话题。

我说:“只要我们真心对待老百姓,让老百姓了解组织部,我们知晓了他们的困难和期许,此行也就达到目的了。”

经过杨柏乡、穿过民胜镇,绕环城、走城南,跨过高坑电站,经过近3个小时的颠簸,我们一行终于到达目的地——广纳镇金堂村。

走访,满满的深情

中午时分,云开雾散,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深冬的金堂村披上了一层金纱。

金堂村小学,红砖房、蓝瓦片,冬青树、腊梅花,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市委组织部部长谭红杰主持简短的启动仪式后,随行的市知名教师便开始为留守儿童授课,科技、畜牧等部门同志深入种养户普及农业科普知识,通江县医院的医师们为当地老百姓开始免费体检。

下午时分,我们开始分头走访贫困户。

刘学跃家。虽已满头华发,刘学跃却精神矍铄:“儿子在外务工,孙子在县城读书。我的身体还好,在村里产业园打打短工,一年也有不错的收入。”

我问:“为什么要把孙子送到县城读书呢?”

刘学跃叹了口气说:“我和儿子这两辈人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只能靠劳力挣钱养家。孙子这一辈不能再吃这样的亏了。只有学到更多知识,以后才能挣轻松钱。”

说到这儿,刘学跃信心满满:“只要为了孙子的学习,花再大的代价我都愿意。我和他爹务工挣钱,他娘陪着在县城读书,有需要的就买,不怕花钱。”

“老人家,你这才是有志气的活法。希望你好好保重身体,早日看到孙子的成才。”同行的同事也被他乐观精神感染了。

50多岁的赵建昌双耳失聪,妻子手有残疾,儿子智力有问题。好在上海工作的妹妹鼎力帮助,为他买了一栋质量上佳的宅子。院子里,赵建昌不停地用手比划,我们看不懂手语,但从他的笑容里能够猜到是表示欢迎。儿子手脚勤快地为我们倒开水。

我问他妻子:“你们平日都靠什么挣钱养家?”

他妻子很乐观:“政府为我们两人都办了低保,一个月大概有300多元。他(赵建昌)虽然耳聋,但干农活是一把好手。现在的惠农政策比以前好多了,不但没有农税提留,政府还给我们发钱。”

在路上碰到了前任村支书赵正德。

我问他:“老人家,您说说看,是现在的支书好当还是您那个时候的支书好当?”

赵正德72岁了,从1962年开始当金堂村支书,直到1995年才卸任,在任时间达34年!他双手拢在袖笼里,笑眯眯地说:“以前的村干部不好当啊,催粮催款、计生引产。现在多好啊,只需要一门心思抓发展就行了。”

农村的发展已驶上正确轨道,只要我们不折腾,把中央的惠农政策执行到位,老百姓的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好。

感受,满满的欣喜

我自小在农村长大,参加工作后,较少有机会回到农村、深入基层,印象中,农村还是机耕道、低矮土坯房、露天粪池。

迎着冬日暖阳,行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道路两旁,错落有致的两层、三层楼房,有小洋楼式样的,有川东北民居式样的,更多的却是带有雕镂装饰的土洋结合楼房,别具风情。

农村五改三建(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和建园、建池、建家)完成后,水、电通到家家户户,家居区与畜禽区完全分离,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小果园、小水池。农户院子里,真正达到了夏有水果解暑、冬有肥鱼解馋。

金堂村有两个上规模的产业园,在村干部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巴山牧业公司和粮油产业园。

巴山牧业公司建在一处松林中,白墙红瓦掩映在绿树之中,生机勃勃、自然天成。公司以青浴土猪保种养殖为主,散养在山林中,辅以音乐催长,生态、环保。粮油产业园总部正在抓紧建设中,看规划和发展势头,前景远大。

能人带领建设产业园,不仅把生态农业、加工农业和现代物流等理念带到了金堂村,还提供了成百上千个就近务工的机会,产业园与当地农户互促互进,相得益彰。

谈心,满满的收获

在去贫困户的路上,镇上两名干部和我聊起了天。

“你们了解组织部吗?”我单刀直入。

其中一位干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组织部嘛,就是管党员、管干部,权力大得很哟。”

另一位干部接着说:“组织部的干部到我们农村的时候不多,反正比较神秘。”

“看来大家对组织部还是有所了解,只是不很全面。组织部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两块工作,一是发展党员、建设基层组织,也就是你们乡镇和村社一级,二是对干部进行日常管理。”我耐心地解释。

夜宿农家。户主是一名徐姓代课老师,还兼任一社社长。我们看电视、嗑瓜子、拉家常。

“现在村社干部不好当啊,老百姓不听你的,你把他莫法。你们市级机关的多好啊,一个命令下来就行了。”彼此熟悉后,老徐也打开了话匣子。

我说:“市级机关也没有你说的那样简单,一切都要依靠国家政策和法律来行使权力。老百姓不听你的,说明你的工作还不到位,关键要把政策宣讲清楚,把道理讲清楚。”

老徐摇了摇头:“虽然是这样,但工作难做哦。你们组织部权力多大啊,管那么多大官,工作多轻松。”

我被他逗笑了:“徐老师,组织部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组织部没有多少权力,该做的事情倒是不少,比方说发展管理党员、基层组织建设、干部的日常管理。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各级各地建好阵地、选好党员干部,带领各地向前发展。”

组织部为什么神秘?看来我们平日深入基层的时间的确太少,老百姓不了解我们,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转作风·惠民生”,首先得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才能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出台政策,方能惠及民生。

老徐的房子位于县城到广纳镇主公路旁。晚上住宿,老徐歉意地告诉我,担心大路边比较吵。乡村的夜晚万籁俱寂,即便是在大公路旁,却鲜有噪声干扰睡眠,经常失眠的我居然罕见地一夜好眠。

清晨,我们挥手告别。冬日的朝阳穿过薄雾,将久违的霞光轻柔地洒在金堂村上,格外温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