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约20万名留守孩子希望春节看到父母

2014-01-14 11:59:15来源:巴中晚报编辑:李正勇

                            图1:吴佳珩和姑妈

                          图2:熊烨一家租住的平房

在巴中市,每年有百万名劳务输出大军,在外打拼繁荣我市劳务经济的同时,也在老家留下了约20万名留守儿童。因为孤单,与在家相比,他们更喜欢待在学校。“学校里热闹”、“有同学们可以一起玩”,他们几乎是脱口而出。

因为渴望,他们盼望假期。尽管在父母那里,大多时候是一个人待在小小的出租房里,但能闻到爸爸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晕车也要去”,这是孩子们的回答。

因为思念,电话与照片是他们的寄托。瞅着桌上那张全家福,他们会千百遍地念叨同一个问题: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年关将至,晚报记者走访了一些留守学生,听听他们的心愿。

五年没见妈妈的吴佳珩

"我想赚很多很多钱 爸妈就可以留在家里了"

吴佳珩是巴中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六班的一名学生,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他从两三岁起就一直跟着姑妈生活。吴佳珩告诉晚报记者,妈妈在上海帮别人卖衣服,爸爸打零工,他已经五六年没见过妈妈了,爸爸也只有每次过年才会回来,会给他买新衣服和鞋子。放学了,看到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接送,他心里就很不是滋味,生日的时候都只有姑妈陪在身边。每年吴佳珩都会对着蜡烛许愿,希望妈妈能够早点赚够钱,回来陪他。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打电话给爸妈,讲讲他在学校的近况,让父母不用担心。

记者问吴佳珩以后想做什么,他说不知道,但是他告诉晚报记者,长大以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赚很多钱,养活爸爸妈妈,这样就可以把爸爸妈妈留在家里了。问及他的新年愿望,他说希望这次过年爸爸妈妈能够一起回来,希望他们能在家里多待一段时间,不要再走了。

在吴佳珩的作文本中,晚报记者发现“爸爸妈妈”四个字出现得最为频繁,在作文里,他“虚构”着一个又一个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场景,不断重复着“我爱爸爸妈妈”。

单亲留守孩子熊烨:

“最想要的新年礼物就是妈妈能够回来”

熊烨是吴佳珩的同班同学,一聊起家庭情况,她的眼泪就往下掉。晚报记者见到她时,她穿一件单薄的棉衣,手上长满了冻疮,眼里透露出对生人的戒备。她说,老家在南江,家里一共有三个孩子,她是老二,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爸爸去年骑摩托车发生车祸,去世了。为了让她们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一家人搬离了南江,来到巴中。一开始,妈妈在吊桥街做点小生意,一天赚不到多少钱,为了供孩子上学,只好去北京打工。

熊烨和70多岁的奶奶住在吊桥街租的小平房里,房子只有一间,不到20平方米,三兄妹做饭、睡觉、写作业等等一切生活起居都在这里。平常奶奶就捡点垃圾去卖。熊烨说,奶奶很疼她,平常都不让她做什么家务,只是告诉她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做个有出息的人。熊烨说,她一年里最期盼的日子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够见到妈妈,她最想要的新年礼物就是妈妈能够回来,不要再走了。

今年,妈妈打电话让熊烨去北京过年,熊烨已经在为这事做准备了,她偷偷告诉晚报记者,她要亲手做一个小礼物送给妈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妈妈平平安安的,身体健康,上班不想去的话就不去。”

“钱不能代替父母的关心”

巴中市是典型农业大市,400万人口中,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人数就达100多万,留守儿童较多,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6.9万,留守学生19.6万,年龄大多在6岁至15岁之间。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隔代教育的溺爱与隔阂,特别是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使得一些孩子身心健康状况堪忧。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建仁表示,通江县每一名干部帮扶一名留守儿童,每一个乡镇建有一所留守儿童之家,学校每一天开展一小时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每一年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专题会等做法,如今已经上升为全市的“标准动作“,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孩子的格局正在形成,“1+1+1>3”的留守儿童关爱成效正在逐渐凸显。尤其是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通过“代理家长”、“主题家访”、“心理咨询”、“亲情书信”等方式,给留守儿童送去心灵的关爱,从精神上给予他们使帮助和引导,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市实验小学四·六班班主任淑琼说,由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许多人都会通过尽力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创造良好求学环境来弥补,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更渴望的是父母的陪伴。“年后,我们学校会给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开个家长会,让他们对孩子的思想、安全教育这一块加强辅导,对家长进行引导,让他们关注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父母外出打工挣钱不容易,但钱不能代替爱,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实习生 唐霞)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