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节前保供到位价格稳中有升
为了掌握春节前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及价格变动情况,及时反映市场价格的实际状况,国家统计局巴中调查队近期对巴中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除猪肉、鸡蛋价格与前期相比小幅下降外,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稳中有升,具体情况如下:
一、市场价格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巴中调查队调查显示:2014年1月上半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在调查的56个食品基本类中,有11个不同程度上涨,38个种类价格持平,仅7个种类下降。米、面、食用油等价格运行平稳,猪肉、鸡蛋价格小幅下降,鲜菜、鲜果、水产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涨,其中鲜菜涨幅较大,所调查的25个规格品中,除1个规格品缺价外,有12个品种上涨,6个品种持平,仅有6个品种下降,涨幅在11%-38%之间的有7种,其中青椒、四季豆、芹菜涨幅最高。
另根据发改委1月上旬监测的情况看:与去年12月均价相比,米、面、食用油、蛋价格运行平稳,猪肉价格小幅下降,蔬菜价格涨幅扩大,所调查的10种蔬菜有7种价格上涨,3种价格下跌。
二、涨跌原因
1、蔬菜价格涨多跌少的原因:(1)成本不断上升。由于受蔬菜生产、流通成本上升以及低温雨雪天气等影响,导致鲜菜价格波动较大。(2)需求量不断上升。由于春节即将到来,人们对蔬菜需求的预期不断增大,这也造成不少蔬菜品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2、生猪价格下跌的原因: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对生猪产业政策的落实,导致CPI的涨幅持续回落,通胀压力明显减少,生猪价格也随势下行。3、鸡蛋价格下跌的原因:主要是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进入冬季后天气寒冷,人们对猪、牛、羊等肉食品的需求加大,鸡蛋的需求量相对减少,导致价格小幅下降。
三、百姓看物价
通过对巴城西城、东城市场的走访了解,多数老百姓感叹“年关难过”。年关难过,目前最大的“难处”就是物价上涨,居民手头太紧。
在调查中,一位居民说:“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盐’没涨价,其他几样东西集体上涨。”另外,在西城市场上发现,随着春节的临近,蔬菜、水果以及农副产品价格近期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现在蔬菜简直卖出了‘天价’。”在西城市场做蔬菜生意的王春华说,“蔬菜一两元一斤都能接受,现在一些蔬菜要7、8元一斤,老百姓怎么买得起?”
蔬菜价格上涨对巴中市民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原来一家四口一天的伙食开销60元就够了,现在至少100元。增加的工资还不够贴这些菜。”在巴城一家企业上班的张女士说。大多数市民都觉得蔬菜价格上涨太厉害,一些低收入市民说只能等下午买一些烂的菜,价格才便宜一些。
四、分析预测
据分析,随着春节临近,预计蔬菜、肉、蛋价格将继续呈现出上涨态势。主要原因是:1、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每年春节期间,过节的气氛更浓,需求量也会更大,巨大的消费量会造成市场商品短期内供不应求,推动价格上涨。2、供应量的相对减少。由于春节期间,不少摊贩都会提前回家过年,这就使得春节期间做生意的人员将大量减少,导致市场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造成商品价格上涨。3、成本的增加。过节期间,由于天气的不确定性及人员工资、运输费用、商品损耗会比平常大幅增加,而所有增加的成本都会摊到各种商品的销售价格中,从而造成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
五、相关部门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物价的措施
近期巴中市商务局启动了生活必需品监测日报告制度,对重要商品购销、价格及储备量等情况实行24小时监控,随时掌握鲜肉、蔬菜、食用油、禽蛋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和供应变化情况,确保生活必需品储备充足。
市发改委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加强监督检查,对价格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重点整治粮、油、肉、菜等农副产品流通经营环节和经营柴油、石油液化气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企业,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二是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重要商品价格动态。进一步完善价格监测预警系统,加大价格应急监测力度;密切关注肉、禽、蛋、奶、蔬菜、米、面、油等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及时反馈本地重要商品价格动态和周边市区、中心城市重要商品价格参考。
六、建议
1、加强市场供应,保障人民群众过好节。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积极开辟蔬菜、肉食品、禽蛋品等主要副食品“绿色通道”,为市内外鲜活农产品进入我市提供更多方便,确保急需时调得出、供得上,保证市场供应。2、加强市场检查,保障食品安全。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节日市场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制假售假行为,防止各种病死猪肉等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场,要加强市场监督检查,积极防范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各种乱涨价行为,严厉查处违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3、做好低收入群体的节日补贴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关注、关心低收入群体的节日生活,特别是要落实对低收入群体的“菜篮子”补贴,减轻他们日常生活支出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确保社会稳定。(王毅 范春 张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