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建在家门口 张婆婆务工把钱挣

2014-02-20 11:09:17来源:巴中日报编辑:李正勇

2月11日,在春日暖阳的映照下,笔者来到恩阳区下八庙镇安居村葡萄产业园区,只见十几个农民正在繁忙地劳作。人群中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她硬朗的身躯和熟练的动作一看就是一位种庄稼的好把式。

葡萄产业园区业主沈吉志介绍,这位老人是安居村三组张明林,邻居都叫她张婆婆,今年74岁,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前两年在外地务工因车祸离去,儿媳不堪家庭重负远嫁外地,现与读书的孙子相依为命。为了支撑起这个家,老人多次请求到园区务工,昨年做工3个多月,挣了6千多元,今年又提前报到,说是争取多挣点钱供孙子读书。

“老人家,这活儿你吃得消吗?”笔者上前与老人攀谈起来。张婆婆笑容满面地说:“吃得消!吃得消!多亏了这个葡萄产业园,让我在家门口都能挣到钱,给了我过上新生活的希望!”

张婆婆口中提到的产业园是恩阳区恩阳镇何家坝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该村新建的葡萄产业基地。2013年,合作社在该村租赁土地280亩,投资100多万元,规模发展巨峰等6个品种的优质葡萄。目前已完成葡萄植苗15万株,吸纳了像张婆婆那样55岁以上农村劳动力60余人就地务工。

据恩阳区统筹办(农工委)副主任杨青松介绍,去年以来,恩阳区按照“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以工促农和“专而精”的发展思路,采取“业主+园区+基地+院校”、“企业+专合组织+基地”等发展模式,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吸纳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日渐增强。目前,该区已建成上八庙芦笋产业园3000亩、渔溪川明参产业园1万亩、柳林银杏产业园1万亩、巴城“菜篮子”商品蔬菜基地4000亩;培育种养大户390户、各类专合组织115个,引进了重庆安碧捷、重庆润禾等龙头企业4家;培育了龙头面业、五凌土鸡、渔溪猕猴桃等一批“巴食巴适”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完成农民工在岗培训680人、品牌培训112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128人,实现新增就业3500人,转移输出15.6万人,就地就近解决农村农动力转移1.4万余人。(陈海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