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一对夫妻回乡种灵芝

2014-03-03 10:49:02来源:巴中晚报编辑:李正勇

在外务工20多年,时刻牵挂着家乡。看着父母一天天变老,他们心里特别难受。2012年,夫妇俩终于下定决心:回家。

到了收获季节,经历曲折的灵芝种植基地收获了2吨灵芝。第一季,夫妇俩就从灵芝地里获利20万。

今年下半年将种植规模再增10亩,同时,他们还乐意将种植技术与乡亲们一起分享,带领乡亲走上致富道路。

恩阳区渔溪镇邵传洪、龚艳华夫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南下广东务工,经过多年打拼,2000年双双升任企业高管,月薪加起来有2万多元。月是故乡明,夫妻俩一直未曾忘记家乡。2012年,两人回乡创业,在渔溪镇金星村进行仿野生灵芝栽培,第一季便盈利20余万元,解决了40多名乡亲的就业问题。如今夫妻俩正在准备扩种,还要带动村民一起种灵芝。

牵挂家乡企业高管回乡创业

“赖兆连,做工5天,500元,赵琼芳;做工10天,700元……”27日,在位于恩阳区渔溪镇金星村5组的“星宝食用菌”基地,十余名当地村民从龚艳华手里领到了工资。“前段时间大家辛苦了,等有活做了我再通知你们哈。”龚艳华客气地向前来领工资的乡邻道谢。龚艳华和她的丈夫邵传洪是“星宝食用菌”基地创始人,当地有名的灵芝种植专业户。

1992年,龚艳华和丈夫到广东肇庆务工,2000年,两人双双均升任工厂高管,每人每月能拿到一万多元工资,在当地务工人群中,夫妇俩“混”得算好,两个女儿都带在身边,在广东的公立重点学校读书。老家的乡亲们本以为夫妇俩要在广东安家,却没想到,两人竟然回家种起了地。

“外面虽挣得到钱,但始终找不到家的感觉,而且父母年事已高,我们该回来尽孝了。”龚艳华说,在外务工20多年,时刻牵挂着家乡,自己和弟弟都不在家,每年回家过年,看着父母一天天变老,心里特别难受。2012年,夫妇俩终于下定决心:回家。

回家后干什么?思索徘徊之际,龚艳华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农民种灵芝致富的消息,突然记起有一个朋友也在浙江种灵芝,便和老公一起到浙江考察。种灵芝的朋友告诉她,灵芝市场虽然供不应求,但风险很大,稍有不慎,就会赔本。“不管风险有多大,只要学好技术,就会有回报。”抱着这样的信念,龚艳华决定回家种灵芝。

初尝甜头10亩灵芝获利20万

说干就干。2012年9月,邵传洪到浙江学习灵芝种植技术。11月底,夫妇俩回到家。经初步测算,第一次投入就需要近50万元,资金不够,夫妇俩还向妇联申请了5万元小额创业贷款,然后以400元一亩的价格在恩阳区渔溪镇金星村租地10亩,建起了种植大棚。

龚艳华将自己的灵芝园取名为“星宝食用菌”。2013年1月,龚艳华的灵芝正式下种。“种植灵芝菌需要技术,种植前要给木头消毒、杀菌,平时管理和对棚内温度的调控,都很严格。比如棚内温度在25至28摄氏度之间最适合灵芝菌,温度太高、太低都不行。每天还需要浇水,湿度也需要把握好。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但掌握技术后,收获可就大了。”龚艳华说。

天有不测风云,4月本是灵芝出土的季节,但“星宝食用菌”基地却没有冒出一朵灵芝。这可急坏了龚艳华夫妇,“我们所有的家当都投进去了啊,如果长不出灵芝,就彻底完蛋了。”两人上网查资料,向浙江金华一家灵芝生产商取经,最后还请来了浙江的专家现场指导,终于找到了根源。原来,基地里的灵芝感染了绿霉,在专家的指导下,给灵芝治病后,灵芝终于慢慢地长了出来。然而,灵芝长出来后,他们又遇到了新问题,灵芝长虫了……夫妇俩并没有气馁,抱着当初的信念,四处取经,天天吃住在基地,一直守着地里的“宝贝”。

2013年9月,灵芝终于到了收获季节,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龚艳华的基地最终收获了2吨灵芝,夫妇俩将灵芝分别销往了浙江和成都的中药材市场。第一季,夫妇俩就从灵芝地里获利20万。

扩种10亩还要带动村民种植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星宝食用菌”基地,金星村五组的40多位村民在这里做工。“10亩地的活光靠我们夫妇二人肯定干不完,我们是就近招工,男工80到100元一天,女工50到70元一天。”龚艳华说,每次只要地里有活,附近的乡亲都来做工,不但基地有了劳动力保障,还能让乡亲们不出村就挣到钱。

村民赵琼芳在基地已经做了差不多一年多时间,虽然每天只有70元工钱,但一年下来,赵琼芳能从基地里拿到7000余元,“既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还有收入,划得着。”赵琼芳说。

今年,龚艳华打算将基地再扩大10亩。龚艳华说,基地种植仿野生灵芝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缺的就是规模效应,她准备今年下半年将种植规模再增加10亩,同时,她和丈夫也很乐意将种植技术与乡亲们一起分享,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乡亲通过种植灵芝走上致富道路。“如果可以,我想将附近的村民带动起来,成立合作社,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在龚艳华夫妇的长远规划里,他们不仅仅要种灵芝,还要做灵芝加工,发展其他食用菌栽培及生产加工,帮助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李玉娥 记者 严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