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无障碍设施 过桥难了老人残疾人

2015-01-13 14:45:38来源:巴中晚报编辑:林霜
 
    图:巴城人行天桥无障碍设施普遍缺失
 
如今的巴城,座座造型别致的人行天桥、跨河大桥陆续投入使用,这些基础设施在给普通市民日常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因为缺少必要的无障碍设施及通道,使得一些特殊群体“望桥兴叹”。当前,正值巴中全力争创“全国无障碍示范市”时期,无障碍设施却跟不上脚步,看来我市距真正实现创建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现状:天桥缺少无障碍设施
 
日前,市民蔡先生致电晚报热线,称市中心医院附近新建的人行天桥没有缓坡,让残疾人和骑自行车上班的市民犯难。12日,记者走访了市区新建或已投入使用的人行天桥、跨河大桥,发现这些桥均没有修建无障碍设施及通道,腿脚不便的老人、残疾人、拎着重物的市民过往十分困难。“天桥代替人行横道,能让市民过马路更安全,这本是件大好事,但美中不足的是和以前的旧天桥一样没有修建缓坡,老年人、残疾人过街反而不方便了。”蔡先生说。
 
采访中,市肢残协会一名残障人士告诉记者,她家和巴人广场隔河相望,却从没单独去逛过,因为无论三号桥还是广场附近人行天桥均没有无障碍通道,轮椅过不去,用拐杖来回却又像爬山。她说,巴城人行天桥、跨河大桥只注重了普通人的通行需求,希望今后城区新建基础设施都能配套无障碍设施,让特殊群体不再“无路可走”。
 
部门:今后会修建相关设施
 
“近年来巴中投资2亿元,完成了城乡公厕、银行、宾馆、2182个农村聚居点和1425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但一些公共场所如人行天桥、跨河大桥因无障碍设施及通道的缺失,成为肢残人的‘禁地’,严重限制了残疾人参与社会、参加活动的机会。”市残疾人联合会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当初建设时用地紧张,造成大多桥面偏窄,行人过往已经十分拥挤,再改造加设无障碍设施十分困难。今后规划设计时,无论用地如何紧张,都要考虑修建无障碍设施。
 
“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理应采取得力的措施,保障其正当权益。这不仅是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市残疾人联合会负责人说,无障碍设施及通道使用人群不仅只是残疾人,还有老人、拎重物的市民。因此,为了巴城向更文明、更和谐层次的发展,理应加快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接下来,残联将会在人大、政协会议上呼吁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使老人、残疾人、婴儿车、行李车通行更方便。(本报记者 石耀东)
 
■链接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3年前已开始实施
 
自2012年8月1日起,《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实施。《条例》第二章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城市的主要道路、主要商业区和大型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应当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配备无障碍设施,人行道交通信号设施应当逐步完善无障碍服务功能,适应残疾人等社会成员通行的需要。无障碍设施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建成后,在经住建部门审核通过后才可投入使用。对于已经建成的道路和建筑物,如果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改造由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负责。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