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描绘的创业蓝图

2015-02-10 11:01:15来源:巴中日报编辑:林霜
    从平昌县城出发,在驷马站下高速,沿着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行驶近20分钟便抵达驷马镇当先村。村子尽头,一排标准化厂房映入眼帘;车间里,几十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生产工序,这是由当先村村民陈刚返乡创办的特种玻璃生产公司。
 
  打工路上饱尝艰辛
 
1973年,陈刚出生在当先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学习成绩一般的他,为了不给家庭增加负担,初中毕业后,陈刚毅然走上了打工之路。
 
回忆起打工时的心酸经历,陈刚仍历历在目。
 
第一份工作是二十年前在西安当铁路工人,10多元钱一天的工资对他来像是一个天文数字。“工资很高,但是每天都吃不饱。中午只有两个馒头,如果想要多吃一个,晚上一口水都别想喝。”当时的陈刚,只有一个念头:多坚持一天就能多挣10多元钱,即使饿着肚子也值了。凭着一股冲劲儿,陈刚硬是坚持了三个多月,挣了近千元钱。捧着“巨款”,陈刚感到无法言喻的喜悦。
 
随后,他辗转于新疆、广东、浙江、福建、湖南等地打工,做过建筑工人,下过煤窑,干过车床……陈刚很少在父母面前提及艰苦的打工生活。1997年,父亲患癌症去世前拉着陈刚的手念叨,要是自己当老板该有多好。父亲的话让陈刚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创业。
 
为了存下“第一桶金”,哪儿能赚到钱,他就往哪儿跑。有一年冬天,刚结束手头工作的陈刚听别人说新疆是个挣钱的好地方,兴奋的他立马买了车票赶去新疆。然而天不遂人愿,冬季的新疆笼罩在冰雪之中。“去了就不能坐吃山空,只好找了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下煤窑。”只能容纳两三个人的立井里,陈刚和工友们都是半蹲着干活,每天下班后,腰酸痛得直不起来。为了挣钱,他还是坚持了整个冬季。

    人生梦想照亮现实

  在近十年的打工经历中,陈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有了一些积蓄,想要创业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但寻找好的项目成了他日思夜想的大事。

在浙江打工时,偶然的一次机会,他见到了一家做玻璃产品的企业,人物、花鸟等各种漂亮的图案竟然还能在玻璃上雕刻出来。“当时我就被他们的产品吸引了,我想,如果是我们家里装修房子,肯定想买这些漂亮的玻璃。”恰巧,老家的亲戚也会一些基本的玻璃制作技术。

2003年,陈刚回到巴中,选择房地产发展较好的通江,租了一间小办公室,没有空压机和喷沙机,双手也能做到;请不起工人背材料,自己加班加点背;找不到客户,一家一家敲门去问……付出总会有收获,凭借着准确的市场眼光和优质的产品质量,陈刚在通江的玻璃供不应求,一年后,他赚了20多万。

随后,生意越来越好,公司也从小作坊变成了标准车间。“我在2014上海玻璃展览会上看到,我们公司的设备已经是国内最先进的了。”陈刚说。

  创业致富惠及乡邻

“我创业的梦想逐渐实现了,但我老家的乡亲们还是没有富裕起来。”陈刚说,当先村路好了,房子漂亮了,但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挣钱的产业却很少。

“我是从当先村走出来的,村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姓陈,我不能忘本。”当陈刚选择回平昌时,放弃了比当先村客观条件好很多的工业园。

说干就干,2014年伊始,陈刚很快和当先村“两委”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顺利施工,“没想到这么顺利,不管是土地流转还是公司注册手续,或者是水、电的配套,高效率推动了工厂的开工。”截至目前,陈刚已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8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设钢化车间和工艺车间,解决当地近百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我现在每个月能挣3000块。”当先村三社村民周群英在公司餐厅里“掌勺”,她告诉记者,每天中午有七、八十名工人来餐厅吃饭。

厂区右侧的办公大楼和员工宿舍已经建好,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房间里的办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尝过生活艰辛的陈刚,善待每一位员工。公司给员工买了“三险”,修了食堂,帮助就业人员实现就业收入近400多万元。

  记者手记

从一个打工仔如何摇身一变成了一名返乡创业的企业家?一切源于他有一颗吃苦耐劳、宽于待人的心。在车间里,工人罗福生说,自己仅仅当过车工,却有幸被陈总赏识,不仅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问题,公司还派出去培训,学习专业技术,这一辈子都会感激陈总。

记者所采访到的工人,一致对陈刚表示感激,这种感激不是因为他是老板,而是对他一种肯定。或许,陈刚的企业不是规模最大的,但秉持着一颗不骄不躁、始终把做实业当成事业的决心,相信企业一定会走得更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