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梦想照亮现实
在近十年的打工经历中,陈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有了一些积蓄,想要创业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但寻找好的项目成了他日思夜想的大事。
在浙江打工时,偶然的一次机会,他见到了一家做玻璃产品的企业,人物、花鸟等各种漂亮的图案竟然还能在玻璃上雕刻出来。“当时我就被他们的产品吸引了,我想,如果是我们家里装修房子,肯定想买这些漂亮的玻璃。”恰巧,老家的亲戚也会一些基本的玻璃制作技术。
2003年,陈刚回到巴中,选择房地产发展较好的通江,租了一间小办公室,没有空压机和喷沙机,双手也能做到;请不起工人背材料,自己加班加点背;找不到客户,一家一家敲门去问……付出总会有收获,凭借着准确的市场眼光和优质的产品质量,陈刚在通江的玻璃供不应求,一年后,他赚了20多万。
随后,生意越来越好,公司也从小作坊变成了标准车间。“我在2014上海玻璃展览会上看到,我们公司的设备已经是国内最先进的了。”陈刚说。
创业致富惠及乡邻
“我创业的梦想逐渐实现了,但我老家的乡亲们还是没有富裕起来。”陈刚说,当先村路好了,房子漂亮了,但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挣钱的产业却很少。
“我是从当先村走出来的,村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姓陈,我不能忘本。”当陈刚选择回平昌时,放弃了比当先村客观条件好很多的工业园。
说干就干,2014年伊始,陈刚很快和当先村“两委”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顺利施工,“没想到这么顺利,不管是土地流转还是公司注册手续,或者是水、电的配套,高效率推动了工厂的开工。”截至目前,陈刚已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8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设钢化车间和工艺车间,解决当地近百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我现在每个月能挣3000块。”当先村三社村民周群英在公司餐厅里“掌勺”,她告诉记者,每天中午有七、八十名工人来餐厅吃饭。
厂区右侧的办公大楼和员工宿舍已经建好,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房间里的办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尝过生活艰辛的陈刚,善待每一位员工。公司给员工买了“三险”,修了食堂,帮助就业人员实现就业收入近400多万元。
记者手记
从一个打工仔如何摇身一变成了一名返乡创业的企业家?一切源于他有一颗吃苦耐劳、宽于待人的心。在车间里,工人罗福生说,自己仅仅当过车工,却有幸被陈总赏识,不仅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问题,公司还派出去培训,学习专业技术,这一辈子都会感激陈总。
记者所采访到的工人,一致对陈刚表示感激,这种感激不是因为他是老板,而是对他一种肯定。或许,陈刚的企业不是规模最大的,但秉持着一颗不骄不躁、始终把做实业当成事业的决心,相信企业一定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