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猪蹄、“80后”的凤爪……冻肉年龄比你我年龄还大。近日,一则关于“10万余吨走私冻肉销往全国,部分‘肉龄’达40年”的“僵尸肉”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巴城的冻肉来自哪儿,都合格吗?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部分冻肉产品生产信息不明
6月30日上午,晚报记者来到巴城状元桥菜市场发现,市场内不少店铺都在销售冷冻肉类,这些店铺大多没有冷冻专柜,商贩将冻肉直接放在摊位上供顾客挑选,却看不到生产和保质时间、两证两章等。
在一家干杂店内,刚刚解冻的鸡爪、鸡翅、鸡腿被摆在一个篮子里,血水不停往外渗。老板张女士称,这批鸡爪是前几天从西城市场批发回来的新货,没有过保质期,但生产日期只有批发总部的外包装上才有。“如果产品有问题,早就变色、变质了,有没有问题一眼就能看出来。”张女士说,由于担心一天卖不完,她每次解冻的肉类数量都不多,如果实在没有卖完,在没有变质的前提下,会放回冷柜再冻起来。不过张女士坦言,受“僵尸肉”新闻影响,最近冷冻肉类产品销量降低了一些。
在沃尔玛超市,晚报记者发现这里出售冻肉的程序要规范许多,所有冻肉全部摆在冰鲜台上,一旁的架子上放着冻肉外包装,上面能清楚地看到生产地址、生产时间和相关部门的检验检疫标志。
巴城冻肉产品多是"成都货"
长期从事冻肉销售的卢先生告诉晚报记者,巴城绝大多数冻肉产品都来自西城市场几个大型批发商,而这些大批发商一般是从成都和重庆两地进货,由于重庆的货物种类不如成都多,因此巴城绝大多数冻肉产品都是“成都货”。
西城市场背后有一家冷冻仓库,其规模位居巴城冷冻仓库前三,城区乃至部分县区的不少商贩都从这里批发冻肉产品。老板蔡先生告诉晚报记者,他的货物主要来源于成都市海霸王西部食品物流园区,每一件货都有源可查,有证可验。
对于“僵尸肉”一说,蔡先生认为巴中有“僵尸肉”的可能性不大。“冷库仓储成本很高,在相对较小的巴中市场,长期保存冻肉既不划算,也没必要。”蔡先生认为,即使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变质冻类食品,也是较小的销售商保存不当所致。
在蔡先生带领下,晚报记者进入冷库一探冻肉的储藏环境。100平方米的冷库内,寒气逼人,不到一分钟便冻得浑身发抖,只好披上大衣再进去,尽管如此还是没有坚持到3分钟。
蔡先生表示,冷库一般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这个环境下保存的食物很难变质,而市场摊贩出售的冻肉产品没有这样的保存条件,因此市民选购冻肉产品需注意卫生条件。
巴城暂未发现"僵尸肉"
“僵尸肉”销往全国的新闻出来后,不少人质疑相关部门监管不力。那么,我市是否有“僵尸肉”流入呢?
巴州区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晚报记者,被曝光的这批“僵尸肉”中只有少量流入四川,这段时间以来,该局突击检查,目前暂未发现巴城有这批“僵尸肉”的身影,也没有发现其他的走私冻肉,以及来源不明、来自疫区的肉品。对于市场一些商家存在“进销货票据不全”等问题,检查人员已经当场要求商家进行整改。
6月29日,市食药监局也组织执法人员,对巴城食品领域进行了检查,重点加强了对冻肉产品的监控。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组织市、区(县)食药监部门进行排查,彻底整治冻肉市场,严厉打击各种违法销售行为,确保食品安全。
消费提示 选购冻肉先看再按
巴州区食药监局上述负责人告诉晚报记者,目前巴城乃至全省绝大多数地区对冻肉产品都只能靠人眼检测,即检查其进销渠道、食品销售凭证、生产时间和保质期、生产批号、检验检疫标志等。市场上不少商贩会将未销售完的冻肉二次冷冻,这种行为极不可取,因为冻肉在零下18摄氏度保存时,不能进行二次冷冻。这是因为冻肉产品解冻后再冷冻,不仅会影响肉的口感,导致营养流失,而且会造成细菌疯狂生长,变质的风险会增加。
尽管全靠肉眼分辨“僵尸肉”有些困难,但掌握一些技巧,也能尽量避免买到过期冻肉。
1、根据冻肉色、味、弹性来分辨肉质好坏。通常质量好的冷冻肉瘦肉颜色多为浅灰色,肥肉和油脂则呈白色,闻起来没有异味,用手指按压时会出现红色斑迹,解冻时会分泌出浅红色的液体。倘若冷冻肉各部位颜色不一,用手指按压后肉色没有变化,解冻后肉质松软且没有弹性,则表示质量不佳,或是经过多次解冻的肉。此外,多次解冻后的肉类表皮会呈褐黑色和灰色,用手搓起来有湿腻感。
2、购买冷冻肉食品,最好选择正规的超市或商店,购买时,可要求查看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基本信息,切勿贪小便宜购买价格较低的肉类产品。同时,一旦发现“问题肉”,可拨打12331进行举报和投诉。(本报记者 石耀东 全威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