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庞峰伟
6月20日,南江县兴马乡木罗村,金银花开满山坡,村民王兴均正和儿子王德在自家金银花加工厂里忙碌。“这不仅是全村致富的功臣,还把我儿子从沿海吸引回来了。”王兴均有些得意。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位于大巴山区深处的木罗村,距南江县城60多公里,海拔1200多米,交通不便,以前没有产业支撑,日子不好过。十年前,王德离家到山东省青岛市打拼。而这几年,木罗村发展金银花等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今年初,王德做出决定:留在家里与父亲一起做大金银花产业。
木罗村金银花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王支臣夫妇的一场竞赛。
“你以为在外闯荡几年,就能把地种好了?”两年前,一片待种的稻田里,怒气未消的张兰英指着蹲在地里的丈夫王支臣说。
张兰英是木罗村的种田能手。王支臣在外打拼多年后,想回家把自己田里都种上金银花。想法一提出,遭到张兰英强烈反对。“都栽金银花,我们吃什么?庄稼人还得种庄稼。”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咋办?来场竞赛:全家地分两组,一组由王支臣种金银花,一组由张兰英种水稻。
金银花适应性强,锄草、施肥都简单,王支臣每天晚出早归,干得轻松,还套种了银杏树苗、猕猴桃苗等。而张兰英,早出晚归,肩挑背扛,忙时还要拉下脸找丈夫帮忙。
年底一算账,“我种的2亩多地,金银花总收入3万多元,树苗收入近1万元。”王支臣说。而张兰英辛辛苦苦种的稻谷、玉米、土豆,加起来还不到1万元。
竞赛结果在村里传开后,很多村民都开始种植金银花。村支书曾国元介绍,全村3000多亩土地,目前已有2000多亩栽植了金银花、银杏、猕猴桃。
在青岛打工的王德听说这个故事后,第一次动了回家发展的念头。
王德常年在外打拼,手下有10多个工人,好的年景能挣20多万元。但离家太远,加之这两年生意越发难做,王德一直苦苦思索如何转型。
去年底,王德开车回家过年,见家乡的硬化道路宽阔整洁、巴山新居美观实用;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种金银花,父亲的小型金银花加工厂异常忙碌,家乡还对返乡创业人员创办工厂尤其是精深加工厂有优惠政策。
“海边再美,也不如山上的金银花。”王德决定不再外出,成立协盈合作社扩建父亲的金银花加工厂,再出资24万元引进先进设备,提升加工能力。
“老机器一小时只能加工30公斤,现在新设备轻松达到150公斤。不出意外,今年能收入40余万元。”说起收入,王兴均很高兴。
而在兴马乡,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2.5万余亩,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过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