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67家企业纳入“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使用试点

2018-08-01 15:20:12来源:巴中日报编辑:高启龙

本报记者 蒲康林

    7月27日,“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使用巴中试点启动仪式在通江举行。我市胡婆婆、老廖家、巴山牧业等67家企业被纳入使用试点。作为省委、省政府打造的省级贫困地区公益品牌,“四川扶贫”将成为边远贫困山区涉农企业打破销售瓶颈、开启优质农产品“走”出去的一条“绿色通道”,助推我市绿色、生态农特产品走向广阔市场。

  我市67家企业纳入试点

  当天上午,参加“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使用的巴中试点成员单位扶贫产品展示企业便早早到场,布置展位、摆放产品、粘贴“四川扶贫”商标。现场展示的既有通江银耳、空山土豆、平昌青花椒等原生产品,也有花椒油、核桃油、罐头等加工产品。

    巴中作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三区叠加”典型代表,农特产品绿色、生态、有机品质远近闻名,但受交通、物流等因素影响,许多产品销售不畅、流通成本高、质高价低等问题,不仅影响了优质农产品变现,而且成为制约全市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省扶贫移民局创新方式,注册申请了“四川扶贫”集体商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于今年6月初正式受理,不久将正式投入使用。作为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对集体商标的注册使用高度重视,通过积极争取,我市成为“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使用首个试点地区。

“经工商、农业、供销、扶贫等部门联合审定后,我市共有67家企业纳入‘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使用试点。”市扶贫移民局工作人员介绍,其中巴州区15家、恩阳区18家、南江县4家、通江县12家、平昌县18家,既有胡婆婆、江口醇酒业、巴山牧业等知名公司,也有猕猴桃、葡萄、中药材等专业合作社。

  成员将享受多项政策支持

    据了解,“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由大熊猫、梯田、茶叶、苹果等元素组成,分别代表了畜牧业、农业、果蔬业,这些元素合拢成一个心形,寓意这些产业在扶贫爱心呵护下蓬勃发展。

    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使用管理办法(试行)》,集体商标使用者可享受财政、税收、金融、交通运输、定向采购和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持。

    同时,全省有关部门还将建立扶贫产品目录清单和认定制度,严格规范扶贫产品准入,通过批发市场、商超、电商平台等销售“四川扶贫”产品,还将在车站、机场等场所设置扶贫产品销售专区。供销部门正抓紧创建集采购营销一体化的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中心,推进落实扶贫产品的线上线下、扶贫产业的纵横对接合作,引导社会公众优先购买“四川扶贫”产品。

    “纳入试点,为我们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都市、走向全国铺平了道路。”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充满了期待。借助“四川扶贫”集体商标平台,通江银耳、空山马铃薯、青峪猪等特色产品将有望突破销售瓶颈制约,真正实现优质农产品向高价值商品转变。

  记者手记

    南江黄羊、通江银耳、青峪猪等产品极富特色,却囿于与市场对接不畅、流通成本高等问题,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仅调动不了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企业也很是伤神。长期以来,这些都是我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痛点。

    “四川扶贫”集体商标巴中试点正好切中了这个痛点。继我省印发《关于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促进精准脱贫的意见》后,《巴中市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促进精准脱贫工作方案》也于日前出台。《方案》明确,要加强宣传推介、推广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拓宽扶贫产品直通渠道等,并明确了财政、税收、金融等七项保障措施。有效破解了扶贫产品销售不畅、流通成本高、质高价低等瓶颈问题,实现扶贫产品与市场精准对接。

    今年6月底,本报“全国革命老区行”报道组走入赣南,实地感受了赣南脐橙从0收入到年产值超百亿元、品牌价值超过600亿元的发展历程,当地政府精准扶持、统一营销的经验可谓振聋发聩。“四川扶贫”集体商标巴中试点正是一个契机,我们应该把握好机会,通过与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群众纳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探索集中品控、社会化、市场化营销,以品牌带效益,以效益促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真正让“四川扶贫”集体商标巴中试点成为造福千万百姓的福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