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巴中减贫7.38万人,168个贫困村退出

2018-11-21 17:19:21来源:巴中日报编辑:高启龙

记者 何欢

    11月17日,周六,通江县诺江镇新华村村民袁绍光家的小超市里,顾客络绎不绝,“现在来我们村旅游的人多了,顾客也多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四五千元,经常卖断货。”袁绍光高兴地说。

    “新华村紧邻通江县城,但由于缺资金少项目,村里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产业支撑,村是贫困村,人是贫困户。”村第一书记李小菲介绍,现在村里通过脱贫攻坚,不仅改善了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还通过引进业主发展起以花卉、果蔬为主的乡村旅游,建起乡村酒店,累计带动全村劳动力就业600余人,全村人均年纯收入净增3600元,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新华村是我市推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3.7万人、退出贫困村598个,巴州区、恩阳区顺利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14.3个百分点。今年,全市168个贫困村退出,7.38万人脱贫,南江县将脱贫摘帽。

  下好“绣花”功夫
  做好“精准”文章

    “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今年以来,巴中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用非常之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过去,贫困户张宗国家建档立卡人数是6人,今年新添了人口,上季度我们已经及时调整。”通江县涪阳镇石龙寺村第一书记陈玲平介绍,及时动态调整有助于及时识别、及时入库、及时确定帮扶人、及时落实扶持措施。

    为了确保精准,巴中市严把对象入口关,常态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回头查”,做到“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实事求是、彻底精准”,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

    下好“绣花”功夫,巴中市对标对表县摘帽、村退出、户脱贫标准,深入开展脱贫质量提升对标补短大排查行动,建立到村到户对标达标短板“问题清单”,对梳理出的8大类3万余个项目需求,对应建准建实脱贫攻坚项目库,逐一落实资金来源、时间安排、保障措施“推进清单”,一次锁定、分类实施、对单销号。

    做好“精准”文章,扎实抓好与浙江丽水市的东西部扶贫协作,签订东西部协作帮扶框架协议,目前已启动重点帮扶项目35个,到位资金1.2亿元;积极推动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定点帮扶南江县工作,第一阶段启动实施项目6个,到位资金2610万元;用好用活“中国社会扶贫网”,务实开展扶贫日捐赠活动,累计吸引社会扶贫投入资金近30.7亿元,13.8万户贫困群众受益。

  易地搬迁挪穷窝
  产业扶贫换穷业

    “深山老林昆山村,与世隔绝不见人;两头猪仔喂一年,不够柴米油盐钱。”巴州区清江镇昆山村是典型的贫困村,185户贫困户祖祖辈辈走泥巴路,住土坯房,搬出深山、住上新房子曾是村民的梦想。

    “我们想要搬走,但建房动辄就要十多万,一家人都是土里刨生活的农民,钱从哪儿来?”忆起过去,贫困户杨廷木狠狠吸了几口旱烟。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巴中市锁定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统筹用好危旧房改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政策,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完成“十三五”5.16万户迁建任务,改造危旧土坯房11.9万户,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的目标基本实现。

    “去年我家搬进110平方米左右的小洋房,自己只补贴了8000元。”指着黑瓦白墙的新房,黄敏有些兴奋,“建房的时候地基打得深,等以后脱贫了,我们还可以加盖房子。”

    “贫困户易地搬迁是脱贫的搬迁,不是一步达到小康的搬迁。”市扶贫移民局局长王伟介绍,巴中市坚持保障基本、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建设标准,防止贫困户因搬迁举债增贫。虽然“硬杠杠”不通融,但管长远有伏笔:不少地方建房的时候都留有余地,方便群众脱贫后加盖房子。

    针对搬迁户心存“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的担忧,我市坚持“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不搞一建了之、一搬了之。

    昆山村里建起道地药材产业核心示范园607亩,发展各类种养示范农户65户,引导贫困户入园务工,年可增收20万元。

    “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们的日子总算是熬出头了。”谈到搬迁后的生活,杨廷木长舒了一口气,自己一年在园区务工能挣上万,老伴在家里发展“五园经济”,一年也有万元收入,去年就脱了贫。

    不只是昆山村,为避免搬迁户“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全市各地注重后扶产业前置,坚持“一户一策”、一个安置点一个主导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发展茶叶、核桃、道地药材和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推广“三位一体”就业扶贫新模式(建设一村一就业扶贫站点、扶持一村一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电商平台),率先启动“四川扶贫”集体商标试点,探索推行集体经济股权量化,带动5.6万户贫困户发展家庭经济,近11万贫困群众通过新产业实现就业创业脱贫。

  脱贫摘帽不脱政策
  精准帮扶力度不减

    “5头母猪年产小猪近百只,又种了300株蜜柚,还建起了2000只小鸡孵化箱,养了1000多尾鱼……”入冬虽是农闲时节,但巴州区龙背乡清泉村四社建卡贫困户魏加宝依然忙碌。这两年,在帮扶干部何小文帮助下,魏加宝2017年底人均纯收入达8900元。他说,今年虽然自己脱贫了,但何小文并没有放手不管,经常忙着在巴中城里帮他跑市场、找销路,兑现了“脱贫不脱帮健康奔小康”的承诺。

    不只是巴州区,今年以来,我市坚持脱贫不脱帮扶。抓好已退出贫困村、已脱贫的贫困人口后续帮扶工作,“‘五个一’+‘1’”和“三个一”帮扶力量不变,按帮扶责任继续留守扶贫前线,巩固脱贫成果,为贫困村、贫困户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确保脱贫成果稳得住、快提升、能致富。

    坚持脱贫不脱政策。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思路,到2020年继续对已退出村、已脱贫户全覆盖落实产业、医疗、教育、就业、低保、残疾、金融等扶持政策,稳步推进退出村、脱贫户的过渡建设,确保脱贫不返贫。

    坚持脱贫不脱项目。继续实施产业就业增收,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拓宽就业渠道,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通组路和建制村联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坯房五年改造行动,提升公共配套服务,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