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巴中既是川陕苏区首府,又是秦巴生态名城,有“诗意山水、红色巴中”的美誉,可谓红色巴中尽是绿水青山。在建设美丽中国征程中,该市正在用红色资源叠加绿色资源,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打造美丽中国的老区样板。
4月28日晚,由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巴中市人民政府主办,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巴中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在线访谈》特别节目《市长访谈》准时开播,巴中市委副书记、市长高鹏凌,巴中副市长赵建仁,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晓峰作客该节目,共同聚焦“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助推美丽中国建设”这一主题。
同步抓好制度体系建设与污染防治
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2018年起,巴中市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全域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截至2021年底,该市实现了生态示范创建命名县区全覆盖。
高鹏凌介绍,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巴中大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一手抓组织领导,层层建立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检视评议、重大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公开通报曝光等系列制度办法,建立常态性'四不两直'暗访督导制度。一手抓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布局,持续加大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水平,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河湖岸线规划管理,为生态环境保护画出底线、红线、高压线。”
同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该市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等标志性战役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专项治理,着力强化生态系统保护,扎实抓好环境风险防控。近5年,该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被称之为“秦巴绿肺”“天然氧吧”。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积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该市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先导,在城市实行“产业园区+城市新区+旅游景区”同建,在农村实行“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同建,全面建设生态城乡,打造美丽乡村。同时,率先在主城三区和三县城镇积极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创文”列入“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战略
去年,巴中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三市两地一枢纽”的发展定位。其中,“三市”即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何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提高到“三市两地一枢纽”重大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抓?
高鹏凌认为,绿色低碳发展,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决不是仅仅停留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营造绿水青山这个层面,最终目的还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巴中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聚焦发展,坚定不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产业培育振兴上,加快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把绿色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生态产业,趟出一条革命老区、秦巴山区、后发地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子,真正实现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
去年5月以来,巴中确定了全市“1+3”、县区“1+1”现代产业布局。全市“1+3”中,“1”就是文旅康养首位产业,“3”就是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县区“1+1”就是一个县区确立一个特色产业、一个主导产业。同时,制定了全市“1+3”主导产业链长制“六个一”工作方案,并把2022年确定为全市“投资促进提升年”,目的是通过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全力推动绿色生态产业集群成链发展。
另外,该市坚持用工业思维抓农业,深入实施南江黄羊、巴山肉牛、茶叶等三个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推动优势大品种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以此提高巴中产业的区域辨识度,全面提升“巴中产”“巴中造”的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定价权。“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的纵深推进,巴中‘1+3’绿色生态产业也必将同步培育振兴。”高鹏凌说。
抢抓“双碳”重大机遇推动绿色崛起
“双碳”战略下,巴中如何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做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高鹏凌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是分门别类开展绿色生态资源普查。建立森林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湿地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城镇资源等“六张清单”,切实摸清碳吸收量、碳储量、氧释放量。同时,抢抓新一轮“三区三线”划定窗口期,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大力争取能耗双控指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最大限度释放生态系统碳汇潜力。
二是做实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明晰自然资源产权主体及权责归属。积极学习借鉴浙江丽水等地试点经验做法,建立巴中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体系,率先推进南江县、通江县GEP核算,适时推进全市GEP核算。
三是用好绿色金融工具。积极争取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为绿色低碳产业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积极为企业设立“碳账户”,引导金融机构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消耗的水、电、气等数据,按年度量化为二氧化碳当量计入账户,并根据企业碳排放强度下降情况给予“减碳优惠利率”,同时对企业实行“碳增信”,撬动生态价值转化为金融资本。
四是强化项目支撑。巴中是全省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的三个市州之一,要在省林草厅的指导下,根据资源和市场前景,在国家和区域碳信用体系下,开发储备和实施一批林业碳汇项目,尽快达成一批在全省立得起、全国叫得响的成功案例。
下一步,巴中将积极申报、加强对接。同时,强力督导相关责任单位对照整改清单、整改事项和任务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补齐工作短板。本着以创建促发展、以创建促转型的原则,健全务实管用、标本兼治的创建工作常态长效机制。
(图片由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