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乡挺好的③|刘凤祥:葡萄种植为村里带来了“甜”

2023-04-29 10:13:18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徐浩程

川观新闻记者 陈秋吉 巴中观察 谭小龙

“叶子和枝干稍微分开一点,这样开花结果时生长空间更大。”4月25日,当记者来到巴中市通江县贾村观凤祥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果园负责人刘凤祥正在指导工人为葡萄分枝。

仔细数来,这已是他回乡创业的第12个年头。

刘凤祥告诉记者,眼前所看到的三万余株葡萄树,三个鱼塘,近百株桃树、李子树,都是自己返乡创业多年所打拼下的“版图”。

“这十来年的创业有过迷茫,甚至有一年亏损到快要放弃。”刘凤祥感慨道,好在如今一切都熬出了头,日子也有了盼头。

甜在口感:充足光照改善葡萄品质

2011年,27岁的刘凤祥辞去了在东莞月入万元的销售工作,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当时巴中的水果种植市场较小,我姑父提议一起回乡创业种葡萄。”刘凤祥解释,考虑到可以照顾父母,便决定了回乡。

回乡创业后,刘凤祥把自己的心思都花在了葡萄种植上。他不仅自学农业知识,还主动找机会外出学习交流。

“葡萄生长不能淋到雨水,但根茎部位又时刻需要水。”刘凤祥告诉记者,为此,他支起了大棚为葡萄挡雨,又覆盖地膜锁水保湿。

为了让葡萄甜分更足,刘凤祥决定通过增加自然光照来提升口感。“我们的大棚都是透光性强的,能够更好地渗透阳光。”刘凤祥介绍道,地膜的表面也是银色,阳光从顶棚洒下后能再次反射,让靠近地面的果实也能接受到光照。

解决了技术问题,很快果园就凭借出色的口感打开了市场的大门,来自重庆、达州、广元等地的游客都纷纷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葡萄的销量也越来越高。

不仅如此,刘凤祥还把附近的村民都招进果园,帮忙负责施肥、剪枝、疏果等工作,村民们的年收入也都翻了番。

“我在果园里已经干了十年了。”家住附近的曾大姐告诉记者,如今自己每天在果园里工作8个小时,下班回家后还能帮着家里春耕,种点庄稼,一年挣个三四万没问题。

甜在心里:“循环农业”拓宽营收渠道

行走在大棚内,记者发现覆盖地膜的土地格外松软。刘凤祥解释说,地膜的另一面是黑色,主要用于保湿保温,为葡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既然已有地膜覆盖,那灌溉水源又从何而来?面对记者的疑问,刘凤祥指了指大棚旁的鱼塘。

“我们采用的是滴灌技术,提前在土里埋了管道,直接抽取果园里的鱼池水。”刘凤祥解释说,循环的灌溉系统也极大节约了成本。

不仅如此,刘凤祥把“循环农业经济”发挥到了极致。记者了解到,果园鱼塘里的鱼都是吃葡萄长大的,是名副其实的“葡萄鱼”。

“一次偶然,我把游客未吃完的葡萄顺手倒进了池塘里,没想到第二天被吃得干干净净。”刘凤祥表示,从那以后,自己都用葡萄来喂鱼,养出来的鱼肉质也更加细腻,平均每斤价格比普通鱼高七八块。

站在葡萄园内,刘凤祥认真地给记者介绍着不同品种的成熟时间、口感区别。“从7月份开始陆续结果,一直到元旦节前后,都有葡萄能吃。”

而下一步,刘凤祥还打算种植更多当季水果。“要让我们的客人能从年初吃(水果)到年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