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秋吉
6月17日,中共巴中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巴中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并回答记者提问。
此次全会提出了“一市四区三地”发展战略,即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集成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做优做强文旅融合发展区,加快建设开放合作典范地、人才创新集聚地、品质生活宜居地。并确立了今后4年振兴发展的奋斗目标——到202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到202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持续提升,恩阳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摆脱欠发达县域地位。
发展战略和目标提出的背后,巴中有何思考打算?
看背景
振兴发展是主线
据介绍,此次全会主题为“整合资源集成能力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其中整合资源、集成能力是方法和路径,高质量建设是工作标准,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是具体目标。
“在前期起草梳理时我们发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是一条主线。”巴中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孙江说,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把巴中作为全国20个、四川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2022年12月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决定》,2024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都明确支持巴中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因此,本次全会确定把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作为总揽目标。”
而立之年再出发。在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巴中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必答题”,围绕这一内容做文章。主动以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来谋划、推动和评价工作,敢于出新招、闯新路,以后发赶超态势来塑造发展新优势。
“要在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基础上,打破行政区与经济区界线,整合市域优质资源,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文旅融合发展区。”巴中市委政研室主任张大梁说,就是要集中力量打造三次产业的核心增长极和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进一步形成带动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建设的三个重要动力源。
“还要从巴中资源禀赋出发,从城市发展规律出发。”张大梁说,巴中生态优势突出,优质农业种养资源富集,矿产资源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独特,亟需深度挖掘释放价值,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看目标
增强欠发达县域内生动力
去年以来,托底性帮扶工作全面启动,对于巴中来说,既是难得机遇,又是艰巨任务。
“毕竟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我们占了4个,快接近十分之一的占比。”孙江说,2027年,欠发达县域要全部“脱帽”,这个任务没有任何余地。
具体如何落实?首先,就是市县联动一体。要建立“工作专班+专项小组”运行模式,,加强过程管控和成效考评,将帮扶工作实绩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建立正向、负向积分考评体系。
其次,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我们将重点聚焦全会提出的主导产业和精选赛道,统筹市级、帮扶单位、受扶县三方力量,推进产业园区共建、重点产业共育、帮扶企业共兴。”孙江说,坚定走好资源转化的路子,发挥产业发展引导、科技创新、工业企业应急转贷等基金的撬动作用,推动要素在重点产业链和细分领域的精准高效配置,增强欠发达县域“造血”功能,以县域强助力市域高质量发展。
最后,是拓展帮扶协作成果。要深度挖掘帮扶市、帮扶企业的潜在优势,积极推动市与市、县与市、市县与帮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合作能级。同时聚焦帮扶工作“六张清单”,加大向各帮扶单位汇报争取力度,建设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调度平台,强化工作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难点和堵点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地落实。
看落实
做好宣讲、人才队伍建设
目标既定,如何落实?
“要把宣讲培训抓深抓实。”孙江表示,将通过分专题新闻发布、组建宣讲团、干部讲习堂、主体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深入宣讲、精准解读全会精神。把全会提出的思路理念和工作方法,植入到基层一线、项目一线和产业一线,打通落地落实“最后一米”。
同时,要把责任机制落细落小。“目前,市目标绩效办正在对全会部署的系列工作制定责任细化分工方案,逐一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责任主体。”孙江介绍说,将在前期探索的扁平管理、专班推进、交账晒账等行之有效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聚焦“四区三地”建设和5+3+2产业体系,进一步整合市、县资源,增强工作专班和产业链力量,持续优化目标考评体系,用好项目综合核查成果,建立产业发展论证、听证制度和产业追溯机制,优化工作方式方法,用管用的制度机制来保障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人才队伍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据介绍,巴中将进一步鲜明“出工作、出干部”导向,健全积分考核、一线考察识别培养、干部举荐、以考促学等机制,以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支撑保障老区振兴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