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了贫、还了债丨跟着VLOG看巴中脱贫故事

2020-09-11 23:48:5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高启龙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马小米 施皓文)“今年产量有2万斤,卖了16万多,可以加大资金投入。”9月11日,记者来到恩阳区花包村,村民苟建华正在地里和父亲商量着,今年要再多流转些土地,把产业做大。

      2010年,父亲病重需要人照顾,大学毕业留在上海打工的苟建华无奈返回家中,昂贵的医药费用让这个年轻小伙背负了7万多的外债。

      转折在2016年底,苟建华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贷了5万元,30亩猕猴桃产业让苟建华一家脱了贫、还了债。

      花包村村支书李永可告诉记者,像苟建华一家靠产业脱贫的老乡,还有很多。

      李永可介绍,村内采用“支部+合作社+党员”模式,组建华海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360亩,种植银杏、紫荆、樱花、桂花等花卉苗木130万株。引进巴中国科现代农业公司,流转土地3000余亩,投入3000余万元,种植葡萄600余亩、不知火630余亩,构建形成“企业+基地+农户”农业发展模式,建设集生态果蔬种植、有机葡萄采摘、农业科技开发、老年健康养生等于一体的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去年实现销售盈利400多万元,带动周边贫困户户均增收6500元以上。

      在集体经济方面,花包村推行“一返二股三专”产业发展模式,在农户返租返包分红的基础上,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扶贫专项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量化为集体资产入股,壮大集体经济收入。探索集体经济多权改革,建立专项帮扶资金,用于帮扶特困贫困户,带动167户585人增收致富。此外,依托华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发展林下养殖巴山土鸡1万余只,探索建立“4321”利益联结机制,将专项帮扶资金量化入股合作社,按4:3:2:1比例分别向非党员贫困户、党员贫困户、专合组织和村集体分红,示范带动周边220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