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2022-08-03 10:40:2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徐浩程

李旭梅 巴中频道 任星旗

走进通江县板桥口镇砥坝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排排排列整齐的青冈树棒上,朵朵银耳晶莹剔透,似雪莲盛开。看着即将收获的银耳,严平如笑开了花。

严平如是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的老师,2021年派驻板桥镇砥坝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由老师“变身”成“第一书记”,严平如对自己的新身份有了更多的期待。

当好食用菌种植“带头人”

砥坝村位于通江县西北部,距县城56公里,北临诺水河镇,西接南江县,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没有优势产业,一直属于全县经济发展落后村。

来到砥坝村,望着对面连绵起伏的群山,除了青冈树还是青冈树,一眼望不到边,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如何让村民真正富裕起来?严平如的压力很大。

2022年,“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重点扶持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发布,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开展就业帮扶”。严平看到了希望,“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是学校的省级特色专业,我们为什么不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实实在在为农村老百姓干点实事?”此话一出,得到了全校教职员工的一致支持和充分肯定。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通江县职业中学生产实训处主任万学军带领合作企业技术总监谢守斌和学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老师杨泉一行穿梭在青冈林。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定“两耳一菇”作为特色产业,通过“校企直通”“校社直通”“校户直通”等模式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对实训基地享有永久用于科研及教学的权利,为种植户从项目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畅通销售渠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帮扶,所得收益全部归农户所有。

大棚里种植新“希望”

产业确定了,但是大棚怎么建,建在哪里,经费来源是什么?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经过多方努力,2021年12月,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决定从“社会服务与贡献”及“产业扶持”经费中落实26万元,在通江县4个村选择9家农户及2家农业合作社,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930平方米,投放10000余袋银耳及香菇菌种。

但是要把种植户的心凝结在一起,专心搞一件事,并不容易。比如,有的农户遇上农忙时节无心照管大棚,还有的农户人觉得自己种植经验丰富,不听老师的指导。栽培管理不当严重影响菌种的生长。

为解决种植的技术问题,砥坝村还请来了“校企直通”合作企业技术总监谢守斌,及时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严平如和谢守斌的强强联手下,食用菌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老侯,莫事就多在大棚里看看,少闲逛。”严平如见不得老侯闲着,老侯是村里的脱贫户之一,不到50岁,老婆得了精神病在住院,还有两个女儿,加上老侯平时懒散,家庭困难情况可想而知。

为了调动老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谢守斌决定带学生到他的大棚里上一节生产实践课。课堂上,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提问,老师细心指导、逐一作答,老侯瞬间更新了观念,增强了发展信心。

除了种植户参与学校的生产实践课,针对全体村民,学校还举办了多次集中培训讲座,指导老师按时巡视每个种植大棚,张贴种植明白卡,“种植品种型号,浇水时间、用什么方法防治病虫害,卡片上说得明明白白。除此之外,指导老师还帮我们建立了微信群,平时大家在群里交流种植经验,遇到突发状况,指导老师可以实现远程指导。”种植户说。

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培训+单独指导+合作讨论”的指导模式,为本地培养了大批“田秀才”“土专家”。

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7月底,食用菌进入丰收季节。为了打通销售渠道,解决村民每到成熟丰收时遇到销售上的难题,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和村两委探索出“农户自销+公司回收+学校推荐”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为种植户解决后顾之忧。此外,全校教职工通过微信朋友圈推介,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村民解决销售问题。

“预计截止9月份采摘结束,我这一棚银耳可以卖3万元左右。”村民阮友胜脸上露出了笑容。种植户丰收了,严平如心理也乐开了花。

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与砥坝村达成合作协议,合力搭建特色银耳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与社会实践培训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开展专业化培养、精准化服务,实现创新型发展。近年来,通江县职中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农合作”等方式。每年为地方输送食用菌技术人员,让职业教育为助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在基地进行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不仅解决了企业缺少人才的问题,也为学生打通了顺利就业的渠道,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