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频道 白川东 任星旗
“大家都加把劲,争取今天下个早工!”近日,在延绵起伏的大巴山深处,53岁长乐村村书记赵卫东和7名村社干部天刚蒙蒙亮就邀约村里近30余名享受公益性岗位和政策补贴的村民们一道,扛起锄头,背上干粮水壶,到半山腰处的一片撂荒地,开始忙着油菜栽种。
扯苗子、挖窝子、丢肥料、移栽培土……虽然不是耕耘自家土地,但大家都格外上心。在村社干部和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中,一个个撂荒地整齐地矗立起一株株墨绿色的油菜苗。不到一周时间,全村近80亩撂荒地全部换装成连片的油菜地,这也为该村来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目标,增添了几分信心和底气。
像长乐村一样,近年来,通江县龙凤场镇围绕“党建引领,干部带头示范、群众积极参与”思路,充分发挥村社干部和享受公益性岗位和政策资助村民的活力,通过一定量的义务投工投劳方式,在整治撂荒地、增加村集体收入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据统计,龙凤场镇自2021年来,先后通过该模式发展西瓜、油菜、辣椒、高粱等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消灭撂荒土地1200余亩,实现了9村1居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其中5个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
激发村干部及乡村公益性岗位活力
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工荒”
龙凤场镇位于巴中市通江县大山深处,距离通江县城近60公里,属于典型的高山丘陵地形。和大多数山区农业产业发展一样,这里因山高坡陡,田地零散,面临着机械化耕种难度大、劳动力短缺、生产效率不高等通病。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加之交通滞后、基础设施配套不齐,主动前来流转土地发展农业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和企业老板寥寥无几,渐渐地,该镇不少土地开始闲置撂荒,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也更加乏力。
如何有效缓解山区劳动力短缺的短板,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生产劳动队伍?成为大家共同思考首要问题。
经过龙凤场镇班子成员集体会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发挥村级集体经济优势,组织农村闲散劳动力成立农业生产劳动队,动员农村劳动力不断加入壮大,就近就地提供农业生产劳务服务,但在现实情况中,却并不如意。
“实在不行,就让我们村社干部先带头干呗,加上镇村公益性岗位这个大群体,他们维护一段路、看护一片树林,本身投入的时间和劳动力就不是很多,这正好与集体经济缺乏劳动力不谋而合。”在镇上一次大会上,长期扎根农村,有带头能力的村干部和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乡村公益性岗位的村民群体成为大家的讨论的焦点。
“咋不支持喃,国家让我们享受了这么好的政策,我们投几个义务工算啥子嘛,再说,都是农村人,一年10个义务工也不是什么难事。”经过意见征集,集体会商,广泛动员,大家形成了村社干部一年带头投10至15个义务工,享受公益性岗位和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一年投10个义务工的共识。
以长乐村为例,该村村干部7人,社长7人,公益性岗位20人,享受低保100户且有劳动力的近30户。按照村干部每人投15个义务工、社干部投12个义务工,有劳动力的公益性岗位投10个义务工,一年下来,该村就可调动近700个工,按照80元/天算,可减少5.6万元支出。有了村社干部和公益性岗位等这个大群体的支持,山区劳动力短缺的短板得到有效的缓解。
“以管代租”零成本流转闲置土地
实现集体经济“降本增效”
“在我们农村,土地闲置几个月不管理就会杂草丛生,想把土地流转出去,奈何又没有合适的专业合作社老板。”据龙凤场镇镇长陈邦武介绍,近年来,经过走访发现,龙凤场镇不少村民将闲置的土地免费交给邻居或亲戚代管,只希望自家的土地不被撂荒。
但随着外出务工人群的增加,帮忙代管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留守农村的居民不得不对帮忙代管土地挑三拣四。向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大块田地还有人耕种,稍微偏远一点的、水源条件不好的土地,免费送都无人接盘。
“这些撂荒地,闲着就要长草,如果村集体拿过来代管防止长草,需要流转费吗?如果村上拿过来,通过村干部带头,发动公益性岗位种上油菜或西瓜是否有钱赚,你算一下呢!”2021年初春,在和挂联该村的县级领导到三清店村一次走访调研中,看着曾经丰收的田地大片撂荒,无比心痛,决定探索尝试“以管代租”模式,零成本流转闲置土地给村集体,解决撂荒地治理。
经村社干部入户摸底,村社干部召开会议,并逐一与在外务工村民沟通协商,让村集体“以管代租”解决撂荒地,这条路径在该镇不少村得到认可并逐步推广开来。村民外出务工时,土地由村集体免费管理耕种。当村民回村时,他们可以拿回去接着耕种,如果有老板愿意流转这片土地,流转费也会一分不少地转交给户主。
通过该模式,2022年3月龙凤场镇三清店村,充分运用村里20余亩闲置土地,通过栽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西瓜,当年7月西瓜喜获丰收,产量高达10余万斤,该村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突破2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村”,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田。
经过三清店村的成功示范,该模式很快在该镇其他村推广开来。
发展季节性短平快产业
让集体经济收入“立竿见影”
为唤醒村集体经济这座沉睡的“金山”,龙凤场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决定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但各村具体该发展什么样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却有着深刻的学问。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龙凤场镇因山高路远,这里除了土地、山林,几乎没有其他像样的资源。加之,许多村都面临着没有启动资金,缺乏主导产业、养殖技术缺乏等现实问题,所以大家只能把注意力转到撂荒地上。
“搞生猪、肉兔养殖,投入大、缺技术,搞青脆李和花椒产业,见效慢、销售渠道不畅……”,据龙凤场镇三清店村村支书刘克甫介绍,最近几年看到不少地方,在搞村集体经济方面栽了跟头,我们村底子薄,非常担心,所以就只能选择投入低、见效快、抗风险系数较高的季节性农作物。
“这一季产品没有太好的收益,不影响下一季度的产业,还可以及时调整其他集体经济业态,整体抗风险系数相对较高。”经过大家商议,龙凤场镇主导各村以“短平快”的产业为抓手,主要发展油菜、小麦、高粱、西瓜、银耳等市场接受度高,当年就能见效变现的经济作物,有序推进集体经济“行稳致远”。
渐渐的,环山村的银木耳,三清店的西瓜、花山村的高粱、两路口村的玉米等开始遍地开花,真正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当年获利的良好效果。
“市场销售,依然是我们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短板。”据龙凤场镇党委书记王锋介绍,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干部带头示范、群众积极参与”的新模式,在全镇继续加强和推广“村社干部和公益性岗位义务投工投劳”、村民撂荒地村集体“以管代租”流转的成功经验,让全镇9村1居的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该镇也计划发展一批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积极引导大型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主动参与服务集体经济,同新型的农业生产主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他们出资金、出管理、出技术分红占大头,集体经济出土地、出资产分红占小份,让集体经济活起来、让农村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