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陈秋吉
2024看成果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5%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
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行动已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9个
筑粮仓
建设粮油千亩高产示范片1000个
启动建设“天府森林四库”“林粮”产量超过1450万吨
强基础
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25万亩耕地净增加60万亩以上
实施“天府良机”行动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3%
优环境
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
新增6192个自然村组通硬化路
重扶持
扎实推进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4.4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807个
2025看目标
基础设施
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粮油千亩高产示范片1000个
新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县30个
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
粮食生产
稳面积
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9600万亩以上
攻单产
新建1000个“天府粮仓·百县千片”高产展示片
提品质
力争建成2000万亩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保障基地
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启动实施“1+1+8”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工程
区域推进
“一县一策”制定
后9个欠发达县域农业挖潜增效计划
出台乡村建设“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
确定21个先行片区、200个样板村
仲夏时节,一拨拨游客涌入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依托独特的民族风情、自然风光,这个羌族村寨开发了丰富的研学体验项目,吸引众多前来研学、避暑的大小游客,村民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云端上的石椅村
2023年1月18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石椅村的干部群众,称赞石椅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一个很好的样子”。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强调“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
两年来,四川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越来越多的“石椅村”在巴蜀大地上拔节生长。
守牢底线
既要充实“米袋子”还要鼓起“钱袋子”
7月22日,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石狮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福兵带着农技人员,在稻田里查看水稻长势。
中江是四川产粮大县。作为中江的重要粮食产区之一,今年石狮村村集体种植水稻1700余亩,还组建了自己的农业服务团队,力争多产粮。
同一天,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第一书记刘国富走进脱贫户吉好也求家中,询问小卖部销售情况。村里民宿修好后,游客多起来了,吉好也求在家开起小卖部,还到附近餐厅打工,收入发生明显变化。
郭福兵和刘国富的忙碌,指向四川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守底线,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也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和曾经的脱贫攻坚战主战场,近年来,四川为充实“米袋子”、鼓起脱贫户“钱袋子”,拿出了多项举措。
2023年,四川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列出“守牢建好天府良田”等十大重点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实施天府良田建设8年攻坚提质行动,确保耕地面积“只增不减”,推动更多粮田变良田。仅去年,四川就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25万亩,耕地净增加60万亩以上,同时加快建设引大济岷、亭子口灌区、向家坝灌区等水利工程,推动全年粮食总产量达726.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来自江苏的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收获小麦。潘帅 摄 (C视觉)
向良田要更高产出,四川还相继实施粮食扩面增产工程、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推广重大品种和建设“天府粮仓·百县千片”,着力打造“吨粮田”,示范带动全省粮食平均亩产再“摸高”。
此外,四川制定印发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8”工作方案》,健全监测帮扶机制,实施到户产业帮扶增收计划和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等,今年上半年,全省脱贫人口就业245.9万人,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111.5%。同时,四川利用东西部协作、省内结对帮扶和定点帮扶等力量,创新实施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给予3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资金、资源、人才等倾斜支持。
建圈强链
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写好“土特产”文章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日前,四川省2025年经济“半年报”出炉,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3.4%,水果产量增长6.4%,茶叶产量增长5.2%,特色优势产业逐渐壮大。
写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产业集群是关键。7月21日一大早,巴中市通江县的银耳种植大户余显英就开始采摘新鲜银耳。今年,通江县共接种120万袋银耳菌种,预计年产量280吨,年产值达2.8亿元。
如今,这些银耳还有了更多“变现”方式。在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银耳羹、冻干银耳、银耳面膜等9大系列30多个产品从这里销往全国。
通江县的一个耳房里,通过木屑银耳的种植技术,银耳每45天一个生长周期。 谭小龙 摄
“目前,我们已建成1个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正在争创通江银耳(食用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到2027年实现综合产值50亿元。”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侯华介绍。
发展银耳产业,是四川近年来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一个缩影。加快打造更多质量高、规模大、影响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四川已确定畜牧万亿产业、粮油五千亿产业,蔬菜、茶叶、水果、食药同源、蚕桑、水产、林竹、调味品8个千亿产业,启动实施“1+1+8”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工程。
建圈强链,既要育“链主”头部企业,又要扩“链属”骨干企业,形成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
按照“产业集中、企业入园、集群发展”的思路,眉山规划建设了10余平方公里的“中国泡菜城”,推动泡菜企业从分散无序向集中集约转变,并培育出吉香居、李记、川南、味聚特、川娃子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024年,眉山泡菜产业综合产值达225亿元。
“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建圈强链,促进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计划新培育100个“天府粮仓”精品品牌,未来将加快培育6个农产品出口强县、30个出口强企。
明确目标
“百千万工程”引领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要上牛头山,难过天雄关。”这句曾经流行的民谣,说的是广元市昭化区天雄村。今日的天雄村,沥青路面的村道纵横交错,青瓦白墙的两层小楼整齐排列;生态微庭院里,花红草绿、蔬果溢香,铺展出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
不止天雄村。两年来,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锁定提“颜值”、修“内涵”两大目标,因地制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行动,在巴蜀大地上全面铺开。
提“颜值”,基础设施补短板是关键。四川从2024年起,计划用5年完成1万个行政村基础设施补短,重点发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支持村(组)硬化路、产业路、旅游路、宜居农房和巴蜀美丽庭院建设。
“环境好了,旅游吸引力更足。”听说村里黑化和新建产业路10余公里,还拓宽了停车场,29岁的王民豪回到石椅村创业搞民宿,“生意最好的时候,20个房间能住满。”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四川“百千万工程”首批确定21个先行片区、200个样板村、2000个补短村,拟实施建设项目8448个,总投资达171.75亿元。
修“内涵”,文明新风吹拂巴山蜀水。7月17日,宜宾市珙县三合村,四川省第三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闭幕。持续7天的比赛,让这座川南小村庄人气爆棚。
7月17日,四川省第三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在宜宾市珙县三合村闭幕。
从“村BA”到“村跑”“村歌”……当前,“村字号”活动在四川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增加乡村发展活力的同时,还集中展现基础设施、乡风文明等乡村发展成果。
良俗入人心,乡风更文明。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四川还在持续开展以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治理为核心的移风易俗行动。
此外,在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方面着力,四川还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让越来越多能人能手进入村(社区)“两委”队伍。
百花齐放春满园。四川正全面发力,在全省2.6万个行政村中培育更多新时代乡村振兴“好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