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四川石窟寺不当妆彩清理保护取得重要突破:“拈花微笑”迦叶佛像的“花衣服”被洗干净了

2025-08-21 11:31:44来源:川观新闻编辑:殷鹏

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2023年底,四川南江一处北魏时期摩崖造像被当地村民不当妆彩一事,在全国引起关注。调查显示,四川部分地区石窟寺存在不当妆彩,它们不仅外观“辣眼睛”,文物价值也因此大打折扣,让人痛心。

如今,被不当妆彩的石刻有救了。记者8月20日从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上获悉,四川石窟寺不当妆彩清理保护取得重要突破——经过四川文保人在实验室反复研究以及在全省各地文物点的试验,如今,已有8处不当妆彩的石窟造像成功“洗脸”。未来,依托示范项目总结形成的《石窟寺不当妆彩清理保护工作规程》,将有望在全省推广,让更多不当妆彩的石窟造像,恢复往日风采。

南江石飞河摩崖造像背面整体不当妆彩后

南江石飞河摩崖造像背面妆彩被清理后

调查显示全省部分石刻存在不当妆彩

四川石窟造像数量庞大、制作精美,有中国石窟艺术“下半阕”美誉。据统计,四川现存石窟寺及摩崖造像2134处,但四川省文物局调查显示,这些珍贵的石刻文物有部分存在人为破坏、尤其是妆彩重塑的现象。

安岳封门寺“拈花微笑”摩崖造像,因体量巨大、造型精美,在2018年传出“妆彩重塑”前后对比图后曾引发舆情。摸清全省石窟不当妆彩的专项调查,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

调查显示,石窟石刻被不当妆彩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佛教仪轨从古至今均有为菩萨塑金身的传统,历代信徒在石刻造像的妆彩被风吹雨打后,会不定期重新妆彩。除重新“为菩萨塑金身”外,他们还会热心地为损毁严重的造像先补塑、后妆彩。由于补塑的材料从黏土到石膏到水泥不一而同,与造像岩体材质差异大,且携带大量可溶盐,经过长期冷热交替、干湿循环等环境作用,补塑的部分与岩石层互相影响,便造成了岩石层风化加剧及补塑妆彩层脱落的情况。

不仅如此,古代妆彩所用颜料大多为矿物颜料加植物胶或动物胶调和,文物本体有“呼吸”的空间。当化学漆普及后,村民们主要使用环氧树脂漆、聚氨酯漆等化学漆对造像进行补塑妆彩,同样会对文物造成破坏。

宣汉石峰寺摩崖造像被清理前

宣汉石峰寺摩崖造像被清理后

著名文保专家、四川博物院原院长韦荃告诉记者,四川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本体为砂岩材质,结构疏松,钙质和泥质胶结物较多,受到水的侵蚀易发生风化。而影响石窟及摩崖造像生存的水无处不在,包括降雨、环境水和地下水等。如果随意在文物本体表面涂刷透气性差的油漆等材料,就像给造像“穿了一层雨衣”,严重堵塞石窟及摩崖造像依托岩体的水气交换通道。当文物本体里的水出不来,就会导致文物本体表面呈块状或片状风化脱落等病害。且油漆与岩体紧密结合,当油漆等材料老化产生龟裂时,造像本体表面也要承受更多应力,会加速造像风化。当妆彩层剥落时,通常会连带造像表层同时剥落。

尤其让公众难以接受的是,这些村民自发进行的妆彩缺乏审美,大红大绿的着色让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邛崃长虹村摩崖造像被清理前

邛崃长虹村摩崖造像被清理后

成功实验8处石刻脱掉了“花衣裳”

从2019年起,在四川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考古院”)、四川博物院等单位开展了石窟寺造像近现代妆彩调查与研究,摸清了全省石窟寺不当妆彩现状及不当妆彩油饰层类型。当2023年南江文物点再度曝出不当妆彩事件后,省考古院再次联合四川博物院以及相关高校,展开了“四川石窟寺不当妆彩清理保护应用示范项目”的联合攻关。

文保人员深入巴中、资阳、达州、广安、成都等石窟寺石刻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选择了南江石飞河、邛崃长虹村、宣汉石峰寺、广安金凤山、仁寿龙岩、资中东岩、安岳峰门寺和佛湾岩等8处石窟寺文物点展开试验,希望根据不同点位文物不同的保存状态、不同的妆彩情况,探索出清理不当妆彩不同的保护材料、清除工艺等方面可供参考的科学模板,为未来全省石窟不当妆彩清理提供依据。

现场探访“拈花微笑”佛像渐露古朴气质

2025年8月20日,记者来到资中东岩。“拈花微笑”佛石龛里,文保人员正对主佛侍从迦叶的造像展开最后的清理保护工作。曾经被涂艳俗油漆的迦叶造像,渐渐露出古朴的气质。

资中东岩“拈花微笑”摩崖造像伽叶被清理前

资中东岩“拈花微笑”摩崖造像伽叶被清理后

“拈花微笑”题材的造像,目前仅见于川渝地区。在这些造像中,主尊佛立于莲台,面带微笑,侧身回首俯视下方弟子;弟子双手合十仰望佛陀,二者目光相对。省考古院石窟寺保护工程研究所所长刘建成告诉记者,资中东岩的这龛造像虽然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造像雕刻线条流畅、神态生动。遗憾的是,迦叶的头为后面补配,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两尊造像均被当地村民进行了妆彩重绘。

体量相对较小的迦叶造像,成为东岩清理不当妆彩的实验对象。

此前,文保人员已通过显微观察、色度分析、光泽度和硬度检测等技术手段,获取了造像详细的基础数据,同时取样进行了室内分析和清理保护模拟实验,并经过上百次实验,调配出适用于石窟造像的专用脱漆剂。

记者在现场看到,现场施工正式开始,文保人员轻轻往造像不当妆彩部位涂上脱漆剂。片刻后,只见漆层慢慢溶涨,鼓出疱疹状的小包。文保人员将鼓起来的漆层轻轻撕掉,再辅以热蒸汽进行清洗。这个去掉表面化学漆的过程,两位有经验的文保人员大约耗费了两周时间。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迦叶造像表面漆层下,当年热心的村民还曾涂刷过水彩。水彩无法溶于溶剂,文保人员只能用刷子物理摩擦,或直接用竹刀轻轻剔下来。在清理过程中,文保人员还发现迦叶像风化比较严重。

“对造像表面已经出现的开裂和严重风化部位,要先进行黏结与预加固,确保造像表面安全稳定后再予以妆彩层清理,最后还要对造像进行空鼓灌浆、裂隙修补、脱盐、渗透加固、协色等操作。”刘建成介绍,目前这些流程都已经完成。此外,迦叶头颅为后来用水泥补配,未来还将针对接头处进行“美颜”,让造像整体颜色更和谐。

据介绍,目前展开试点的点位中,南江、宣汉、邛崃等多处石刻已经过精细化清理保护作业,成功完成造像表面的积尘、污渍及不当妆彩清理和造像本体加固保护,原始造像的显露率已基本达到100%。

“在今年年底前,我们争取发布一套石刻造像不当妆彩清理保护的工作规程,为未来全省开展不当妆彩清理保护提供参考。”刘建成表示。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