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陈秋吉 文/图
10月14日上午10点过,在巴中市巴州区第七小学校的操场,各年级学生正进行大课间体能锻炼,一片欢声笑语。操场角落的师生食堂同样热闹,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与饭菜香味交织,不断从食堂飘出。
这座投运于2024年4月的食堂,被学校师生亲切地叫作“妈妈食堂”。
为何有此称呼?校长胡清华道出缘由——学校食堂21名员工中,有20名是学生家长。其中18名是学生的妈妈,2名是学生的奶奶。
食堂员工清点核对各班级的餐食、餐具
“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小孩在读四年级。”食堂备菜间里,员工张莉梅正将洗好的胡萝卜切成丝,她告诉记者,自己之前是一位全职妈妈,家庭收入靠孩子父亲在外务工,“一直想找一份工作,但很难兼顾照顾小孩。”
去年初,得知学校正在新建食堂,张莉梅便主动向学校领导打听招聘事宜,最终通过体检和培训,入职上岗。“现在每天早上7点跟孩子一起到校。”张莉梅说,自己负责备菜、洗碗等工作,一个月收入2200元左右。
“当时咨询的家长特别多。”胡清华回忆,校方便与食堂劳务派遣公司进行商议,建议聘请学生家长入职。“一方面解决家长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家长直接参与到学生餐饮加工环节,不仅起到监督作用,在备菜做饭的过程中也更认真细心,其他家长也能更安心。”
上午11点,食堂便忙起来了。厨师点火烧油,将备好的菜品依次倒入锅中翻炒,其余员工则将炒好的菜肴按班级进行分装,并搬运至餐车。
食堂员工为低年级学生分装打包餐食
“学校食堂只能容纳300余人,目前只有五六年级在食堂就餐,其余年级通过餐车运送,在教室用餐。”胡清华介绍,不同年级放学时间有所差异,因此在备餐炒菜上,也分批进行。
食堂员工将分装好的餐食运送至对应班级
11点20分,食堂员工清点核对好餐车上的菜品和餐具,便送至对应的班级。半小时后,五六年级学生下课,食堂更热闹了。
“阿姨,给我多打点排骨。”“阿姨,我少要点米饭,多要点菜。”就餐区域,同学们大快朵颐。
五六年级学生在食堂就餐
员工姜娜的儿子李姜子成读六年级,每天送完餐后,她都会来就餐区看看儿子。“看他吃饱没有,饭菜合不合胃口。”姜娜说,学校食堂按月收费,先吃后结,一个月200元左右,比在家里买菜做饭节约不少,自己全程参与备餐,孩子吃起来也放心。“特别好吃,想到饭菜里有妈妈的功劳,每次我都能多吃点。”坐在一旁的李姜子成笑着说。
食堂饭菜不仅卫生实惠,也讲究营养搭配。“食谱由巴州区学校后勤服务指导中心的营养师进行搭配,每周更换。我们会根据学生、家长的反馈,提前一周修改确定,确保每顿2荤1素1汤,每周二、四还会配发牛奶。”胡清华介绍,每天还会根据厨余垃圾的余量来判断饭菜是否符合学生胃口,并实时动态调整。
“妈妈食堂”的模式让学校就餐人数实现大幅增长。“从2024年4月刚开始运营时600余人用餐,到如今2100余人用餐。”胡清华告诉记者,随着用餐人数变多,食堂用工需求也随之增加。
杨亚玲就是刚入职一个月的新员工,她的小孩刚上一年级。“带着孩子来报名时了解到岗位招聘,就想试一试。”杨亚玲说,目前负责蒸饭、洗碗等工作,“服务的不仅有自家小孩,还有那么多别人家的孩子,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不能辜负家长们的信任。”
学校大门外,可通过监控实时了解食堂及后厨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大门处,家长可通过监控实时了解食堂及后厨情况。所有的采购也须进行公示,“要让每一位家长都放心。”胡清华说,供货商会每日配送新鲜的蔬菜和肉类,由当日轮值负责的家长、老师、食堂员工依次检查签收,保障好食品安全。
目前,该模式已在巴州区全面推广。
“全区所有中小学食堂已实现全覆盖,均有学生家长参与到食堂备餐的工作中。”巴州区学校后勤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张发林介绍,自去年4月试点以来,目前学生家长在食堂员工中占比由22.7%提升至58.6%,“接下来,我们将力争提升至70%,让更多家长参与到其中,既能解决就业,也能让学生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