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11月7日至8日,首届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会议在巴中市举行。来自国内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等超600名“牛人”齐聚巴中,围绕“科技赋能、产业聚力、提振信心、共商未来”活动主题,以全产业链思维护航四川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全省角度而言,四川牛存栏量居全国前三(2024年),牛产业是全省畜牧万亿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巴中角度来讲,巴山肉牛已被确立为全市农业“六大单品”首推单品予以扶持。然而,四川牛产业在养殖端、精深加工端、品牌营销端等环节存在着一些短板。本次活动希望为四川肉牛产业搭建高效交流平台,全方位探讨四川牛产业特别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堵点痛点、未来趋势。

专家进行主旨报告。
从内容设置而言,活动既邀请了专家登台授课、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也汇聚了行业领军企业、分享了实践经验。比如,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种、料、养、管、防”等牛产业的生产环节开展了交流,分享了区域性主导肉牛品种的高效利用、育肥期肉牛高精料饲养的瘤胃健康调控、大数据背景下四川肉牛智能化生产技术应用进展等议题。
“目前,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已达53家,良种繁育体系正持续完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俊雅研究员表示,四川等地应加强屠宰加工标准制定,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实现牛产业全链协同,专家们结合自身研究领域贡献了智慧“金点子”。“巴中肉牛产业依托空山黄牛和蜀宣花牛两大特色品种,正逐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四川农业大学王之盛教授认为,省内其他地区可借鉴此经验,持续加强品牌建设和后端加工,推动产业从“土特产”向“知名品牌”跨越。在四川畜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四川肉牛创新团队技术副首席王巍看来,四川牛养殖企业(主)应注重将AI、数据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引入生产实践,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效益。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引进品种改良岗位专家、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肉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负责人李红波则建议,空山牛等四川肉牛应与日本和牛对标,深入挖掘产出优质雪花牛肉的潜力,充分发挥四川肉牛的品种特长,实现差异化竞争。

活动设置了“龙头企业谈科技赋能·产业聚力”圆桌论坛。
在活动设置的“龙头企业谈科技赋能·产业聚力”环节,行业上下游龙头企业负责人以圆桌对话的形式,分享了各自如何将科技运用于营养、养殖、屠宰加工等生产的实践。这些宝贵的经验,让与会的四川牛养殖企业(主)收获满满。“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全链协同与标准化生产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平昌县深山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傅和聪分享参会收获。四川蜀牛牧业董事长李政华说,专家和行业大佬的观点,为团队提供了智慧启发,未来将认真内化经验并运用于实践,努力将好牛肉卖出好价钱。
(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协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