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红 巴中频道 白川东
“2元/斤啦,2元/斤啦,要买柚子搞快啦!”10月22日,66岁的仲开怀站在公路边,对公路上来往的车辆吼起嗓子。在他身后,是一排排新建的白墙、蓝瓦新房,院子四周和公路边栽满了一人多高的柚子树,一个个圆滚滚的柚子缀满枝头,在秋日的阳光下衬托出丰收的喜悦。
这是四川巴中恩阳区柳林镇桅杆垭村“李家嘴”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的一景。恩阳区柳林镇属于巴中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重点实施地之一,2017年首批建成15个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共搬迁符合对象的贫困户564户、1956人。仲开怀就属于其中的易地扶贫搬迁户。
仲开怀共有3口人,老伴白恩珍现年67岁,1岁多时右手手指被烧伤,被评为二级残疾。仲开怀患类风湿病30余年,曾因中风在床上躺了一年。儿子仲先文32岁,因车祸被撞伤,正在找工作。
1984年,仲开怀一家在距离“李家嘴”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3公里处的半山腰处,建有8间草房。因交通不便、产业缺乏,且地处滑坡地带,全家人胆战心惊地过着穷日子。
2014年,仲开怀一家被评为贫困户。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始在柳林镇实施,仲开怀一家3口按人平25平米的标准建起了新房。“一个客厅兼主卧室、一个侧卧室,一个厨房、一个厕所,房屋宽敞明亮,上厕所也方便文明,居住条件与城里人没有两样。”仲开怀说,这套房子总共花费4万多元,自己仅拿了7500元就入住了。
仲开怀的妻子白恩珍清楚地记得,他们是在2017年阴历三月十六搬进新房的。当天,他们在院坝里摆了三桌坝坝宴,邀请亲朋好友和镇村干部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共同见证这幸福的日子。仲开怀还特意花费10多块钱,到镇上买了几幅国家领导人的标准相,挂在客厅正中,表达自己对英明领导的感恩之情。在新房门两旁,他还请镇小学的老师写了一幅对联:“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
2017年,与仲开怀一道搬进“李家嘴”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的贫困户共有21户,随迁户有8户。聚居点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理念,突出传统巴山民俗风格,户户规划有微菜园、养殖小区。为了方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生产生活,当地政府还在聚居点内建有“议事堂”,便于居民举行酒宴、安放棺木等。同时,“李家嘴”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还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级自助组织,每年开展扶贫好人、星级文明户评选,增长了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获得感、幸福感。
新房建好了,群众的腰包鼓了,日子才会越过越好。为了发展致富产业,桅杆垭村“两委”于2017年引进业主,成立四川日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850亩,种植水分足、甜度高的福建三红蜜柚,该村推行“一返二股三专”利益联接机制,促进易地搬迁户增收致富。“我自己种植了12株蜜柚,一株蜜柚平均结果25颗柚子,一颗柚子平均有2斤,一年可收获柚子600斤,按每斤柚子2元计算,仅蜜柚一年的收入可达到1200元。”仲开怀算了一笔账,他家流转了3亩土地,按400元/亩计算,土地流转费收入1200元,加之妻子残疾补贴120元/月,自己务工60元/天、工勤岗位600元/月,全家人一年的收入达到2万元,日子有法过了。
据桅杆垭村两委负责人介绍,全村种植的蜜柚今年大获丰收,加上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股金分红等,人均收入可达到1万元,真正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