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 孙艳红
经过一场大雨的洗礼,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鹿台村显得格外山清水秀、风景宜人。300余亩的“道地药材产业园”里,按4X3米间距标准化栽植的中药材—川佛手,已长到了1米多高,翠绿色的枝叶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在产业园旁的鹿台山下,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川东北民居,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丛中。
易地搬迁户李蓉华就住在其中的一栋新房里。10月6日,持续两天的大雨,让李蓉华难得清闲下来。吃过早餐,她和丈夫、孙女在家里一边收拾房屋,一边聊天。
“要不是天下大雨,我们早就到园区拔杂草了。一天只干8个小时,挣60元,有法做!”指着家门口仅2分钟步行距离的园区,李蓉华一脸的喜悦:“党的政策真是好,我们不仅能住上新房子,在家门口还挣到票子!”
易地搬迁政策圆了新居梦,贫困户挪出穷窝窝
李蓉华今年55岁,丈夫成和明56岁,儿子成万军34岁,小孙女今年14岁,在青木镇中学读初二。上世纪80年代,他们在鹿台山半山腰修建了3间土墙房子。1990年,李蓉华上山砍柴,右腿摔断,因无钱治病,大腿萎缩,成为瘸子,被评为二级残疾。成和明自小就患有中耳炎,双耳失聪,被评为一级残疾。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儿子成万军初中没有毕业就外出打工。2007年,成万军带回来一个新疆籍媳妇,按老家传统风俗举行了婚礼后,喜得千金。因房屋破烂,家庭贫穷,成万军不得不辞别父母、妻女,踏上打工之路。2009年,不甘于过苦日子的儿媳,狠心丢下2岁女儿不辞而别,至今杳无音信。
儿媳跑了,房屋越来越破烂,全家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辛,李蓉和与丈夫成和明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那几年雨水特别多,3间土墙房子穿眼漏洞的,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下雨。”李蓉华特别害怕下大暴雨,只要暴雨来了,整夜都不敢睡觉。“屋后的竹丛和堡坎处的泥水一道,经常滚落下来,生怕埋没房屋。”
2014年起,为了挣钱重建房子,李蓉华、成和明不得不带上孙女到海口打零工。“我们在海口租了一间民房,500元/月,我在屋里做饭带孙女,他出去打零工。”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李蓉华眼睛湿润了:在海口打了3年工,一年就只落下一万多块。加之两口子身体有病又没技术,打工之路越走越艰难。
李蓉华、成和明一家人的困难,牵动着当地党委政府的心。2014年,他们一家被评为贫困户,享受低保、残疾等各种帮扶政策。2017年,恩阳区实行易地搬迁政策,李蓉华、成和明的土坯房列入首批易地搬迁项目。
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李蓉华、成和明的新居按2人户50平米的标准,单独建在鹿台山脚下的聚居点旁。这里共聚居农户17户,都是依山傍水而建,不仅视野开阔,而且风景较好。“一卧室、一客厅,空间很大。”李蓉华对新居特别满意:厨房、厕所、猪圈都有,我们养了一条猪,门前可以种蔬菜。
“全村易地搬迁户8户,都处于交通不便、地质滑坡地带,属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类型。”鹿台村支书成茜介绍,按国家政策,每人补助2.5万,易地搬迁户自己只需拿几千块钱就可入住新房。鹿台村于2017年5月开始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当年国庆节前就全部搬进新房。住进新房的易迁户高兴得不得了,还有人放鞭炮感恩国家政策好。
产业园建在新居门口,挣钱顾家两不愁
贫困群众住上新房子后,如何让他们在家门口挣到票子?这是恩阳区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的一件大事。2021年,令易迁户想不到的第二件喜事在家门口发生了。
今年春节没过完,20 余台挖机就开始进村整理荒坡地,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按照全区统一规划,恩阳区采取“国企+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模式,在鹿台村聚居点旁高标准建设一个占地面积达330亩的“道地药材产业园”。挖机的昼夜轰鸣声,伴随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脚步,让李蓉华、成和明夫妇感到特别意外又特别兴奋。夫妇俩守了一辈子的2亩土地,以500元/亩的高价,流转给产业园,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川佛手。自从产业园落地,李蓉华、成和明夫妇没有闲着,挖窝栽苗、扯草施肥,两口子在家门口挣上轻松钱。“土地租金每年有1000元,2个人每个月至少有15天在园区务工,按60元/天计算,一年务工收入有2万多元。”李蓉华还算了另外一笔账,园区建好了,人流多了,土鸡土蛋和蔬菜也卖得快。加上全年低保金收入,他们一年差不多有3万元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谈到易迁户的未来生活,新上任的鹿台村支书成茜信心满满:下一步将依托“道地药材产业园”,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多种产业,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群众的收入一定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