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产业融合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新特点,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文旅与康养产业等其他领域的融合趋势不断加深,彰显了“跨界合作”的发展理念。2019年,国务院、发改委、文旅部、农业部和民政部等各部委陆续发文,鼓励支持交通、体育、养老、健康等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巴中生态资源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围绕森林和旅游资源,抓住乡村振兴大战略,打造一个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吸纳川陕渝、西北、华北、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优质人群前往巴中康养,条件具备,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未来可期。为此,针对文旅与森林康养产业融合,提出三点建议。
一、抓好以森林康养基地为基础、旅游景区为支撑、城乡社区为载体的林旅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和中长期规划。
进一步加强对巴中的森林资源、生态资源、山水资源、巴药资源、宜养区域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对康养人群、客群区域、客群需求进行深度分析,因人而异规划研发一批针对不同年龄、风土人情的差异化服务康养项目。侧重于儿童、退休老人推动一批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互动体验参与性的深度游或度假的发展规划,推动着原来以观光休闲为主体的旅游市场向以森林度假居住为核心,结合观光、休闲、体验、养生的度假需求转变。要坚持守住绿水青山的基本要求,做到在保护中规划发展,避免盲目开发、无序开发,避免浪费资源,破坏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在编制《“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需求,注重顶层设计的全域性和前瞻性,充分有效调动一切发展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盘活闲置森林资源,既体现地方特色又具有可持续,真正实现多规合一,文旅产业规划与森林康养规划无缝对接。
二、编制储备实施一批“建得起、立得住、效益好”的森林康养基地地标性重大基础项目。
深研细判政策投向,以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顶层战略布局为契机,千方百计将一批文旅康养项目挤进国省市“十四五”规划大棋局,打造一批文旅康养项目航母集群,真正让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创新文旅康养服务供给,围绕游客“不再追求赶景点、忙拍照,而是希望停留下来、沉淀心灵、享受生活”的需求转变,打造一批文旅康养产品,招引一批文旅康养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四星、五星级高端康养度假酒店,鼓励支持全市绿色饭店、旅游民宿、森林人家、乡村酒店等多类型特色住宿主体开展评星定级,提质增效。
三、推动巴中市国省森林康养基地和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气候养生之都、A级景区等融合升级。
用好“光雾山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5A级景区”、“天府旅游名县”等文旅品牌,以巩固拓展“成渝西”主体市场,深度开发“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大市场作为文旅康养产业精准营销阶段目标,持续提升完善“政府搭台项目担当,市场唱戏”营销机制,常态在成渝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举行专场推介会,推介巴中“中国气候养生之都”名牌和养生资源、养生理念、养生项目等产品,主动承接和争取国省市各级“节、展、赛、会”举办和参与机会,通过各类旅博会、农博会、文博会等平台,全面做好康养文化交流、康养项目合作、康养商品展销等工作,进一步展示巴中文旅康养新形象。加大对文旅康养的品牌树立、影响扩大、文创产品研发、人员素质提升、乡村旅游融合等方面力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支撑和保障软实力。
森林康养旅游已成为现代游客在“避暑避霾避寒、养生养心养老”的大众旅游时代的新选择,更注重以文化为引领、旅游为主体、康养为支撑的旅游度假方式,满足文化旅游消费时代对文化、艺术、休闲、创新的需求。挖掘巴中本地独特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森林文化,用文化特色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康养模式,提升康养人性化服务水平,呈现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新体验的文旅康养内容价值,让游客感受到度假康养的满意和愉悦。(作者/巴中市政协委员赵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