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深入推进

http://www.scol.com.cn  (2017-07-04 16:40:50)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高启龙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省农业厅厅长祝春秀:

  从园区建设破题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

  本报记者 李淼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从何处破题?重点何在?本报记者就此专访省农业厅厅长祝春秀。

  记者: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小目标”是什么?

  祝春秀:我省明确提出建设“四区四基地”,就是将四川建成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农村改革示范区、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和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将通过“十大行动”来具体实施。

  记者:将瞄准哪些重点?祝春秀:我省大宗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特色农产品优势不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到位。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把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建基地。以建设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为抓手,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800亿斤左右;加强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实施“稳猪禽、兴牛羊”战略,巩固提升川猪产业;大力推进基地绿色转型,以种定养、以养定种,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创品牌。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新增一批新品牌,提升一批老品牌,弘扬一批特色品牌,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做大做强企业品牌,建立品牌评价体系、省级品牌目录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以“川货全国行”、茶博会等活动和展会为载体提升四川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搞加工。加快发展原产地初加工,围绕粮油、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重点强化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增强精致茶、泡菜和川菜复合调味品等发展后劲,完善企业与农户特别是小农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

  记者:从何处精准破题?祝春秀:集规模基地、加工转化、品牌营销、科技支撑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引领平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眉山东坡泡菜产业园跻身其中。省委、省政府也作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部署,今年建设200个,将用5年时间建设1000个。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和建设,培育主导产品、主导产业、优势产区。都江堰灌区“两区”划定百日行动已启动,还将召开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场会,出台园区建设意见和申报认定管理办法,加紧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实施方案。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何健: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本报记者 罗之飏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未来五年四川怎么推进?本报记者对话省住建厅厅长何健。

  记者:我省未来新型城镇化目标怎样?

  何健:我省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核心,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即将突破50%大关。我们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城市工作“五个统筹”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到2020年,实现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

  记者:具体如何推进?何健:城镇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加快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宜居县城建设行动”,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规划改革,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强化规划实施,通过规划审计等办法,加强规划管控力度,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城镇建设要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全省城镇污水、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行动;有序实施城市“双修”;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快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改造任务。

  记者:“城乡一体”应该如何推动?

  何健:我们将加快推动水、电、路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大力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巩固和发展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网络,以“6+1”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相融合,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对新村聚居点、旧村落和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布局;积极推广“小组微生”模式,加强村庄规划设计和农房建设监管指导,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提高农房建设质量和水平。

  还要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三权”改革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等方面着手,切实让农业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城市均等化服务,进得了城、能安心留下来。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