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法的转型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贾晋:
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
魏冯 本报记者 梁现瑞
就四川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本报记者对话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贾晋。
记者:强调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否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的变化?
贾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方法在转型。不是简单运用行政手段、财政补贴去产能,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去产能”纵深推进,也是改革措施的不断完善和迭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在不断“进化”——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是明确改革的目标、重点和路径,下一个阶段必须解决改革的手段和方法问题。第三个阶段还有改革绩效评价和政策迭代升级的问题。
记者:一些地方采用“止”的思路,大力关停落后产能;有的则是“治”,即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下游的消化能力。
贾晋:还有四种路径:“化”,即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转化;“引”,即引导产能向需求地转移,如利用“一带一路”空间实现外生化,通过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空间实现内生化;“创”,即利用共享经济+、互联网+等新动能,实现企业市场空间和需求的创新;“并”,即通过并购、收购等措施,实现企业提档升级。
记者:有人认为,产能过剩背后存在体制机制问题。
贾晋:市场波动、政府冲动和金融杠杆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产能波动更大。需要改革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特别是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考核机制,避免地方政府因投资饥渴而对产能过剩企业产生逆向激励;要规范金融系统行为,避免一时盲目扩张、一时盲目收缩;要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规避盲目性;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让民企国企享受同等财政和金融政策环境,倒逼国企改革;要构建科学的政策协调体系,如时空演进协调机制、绩效评估评价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等。
本报制图/高钰松
原标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