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总经理刘万波:
一手去产能 一手培育新动能
本报记者 李欣忆
煤炭是产能过剩最严重的产业之一。我省最大的煤炭企业川煤集团,如何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刘万波认为,要一手抓去产能,一手抓培育新动能。
记者:川煤集团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刘万波:川煤集团2016年退出矿井9对,退出产能435万吨,分流安置员工7381人。今年计划继续退出矿井4对,退出产能336万吨。目前各退出矿井已全面停止掘进,9月底前停止采煤,年底全面完成退出。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做减法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新增长点。川煤集团正在积极探索,以煤为基、产业相关、产权多元、科学发展,依靠管理创新、战略合作、资本运营、市场激励、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等手段,努力实现从传统资源型企业向多元发展能源企业转变。
记者:具体怎么培育新动能?刘万波:我们确立了六大板块的转型发展方向。现代物流板块,在攀枝花等地设立了六大区域公司,预计今年实现产值30亿元;现代建筑板块,目前承建工程项目的合同金额有20亿元;非煤矿产板块,在木里、理塘、白玉的金矿项目预计年内启动开发建设;新能源板块,即将取得川南矿区煤层气探矿权,攀枝花光伏发电+农业种养互补项目,目前光伏发电一期工程装机容量30兆瓦已开始并网发电;康养旅游板块,准备与新希望集团合作,引入战略投资;现代生态农业板块,今年400亩牧场种植、20亩农业大棚、200头肉牛圈舍、1万只土鸡圈舍将建设完成并投运。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省地税局局长刘晓华:
有扬有抑用好税收政策促转型
本报记者 陈岩
推动企业降本增效,税收的调节作用很重要。如何用好这一政策工具?本报记者对话省地税局局长刘晓华。
记者: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税收的作用如何发挥?
刘晓华:税收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通过直接政策或间接政策,鼓励扶持高端产业发展。直接扶持政策是直接针对高端产业,比如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低税率优惠政策,对企业实际发生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加计50%在税前扣除,其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可以加计75%在税前扣除;间接扶持政策是鼓励对高端产业投资,比如对创业投资企业以股权投资方式投向初创期、种子期科技型企业,其投资额的70%可以在投资满2年时抵扣应纳税所得额,该政策不仅适用于公司制创业投资企业,也适用于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中的法人合伙人,以及天使投资人。
将部分需要调控的行业列入某些税收优惠政策的负面清单,比如烟草制造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被列为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国家限制或禁止类行业也排除在小型微利企业优惠范围之外。
通过税收政策“一扬一抑”,就能有效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税收具体措施有哪些?刘晓华:税务系统常说“应享尽享”,就是要确保纳税人应享受的改革红利能充分地享受到。为此,地税系统充分利用办税大厅、税务网站、纳税人学校、12366纳税服务热线、公众微信、微课堂等载体,持续性开展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普及性宣传。比如,最近,国务院出台六项减税政策,全省地税立即行动,多渠道、多维度开展宣传辅导。
用好用足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切实降低企业税收成本。今年前5月,全省地税系统累计为企业降低成本31.4亿元。将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就降低成本1.2亿元。预计2017年全年将为企业降低税负成本近50亿元。
记者:降成本也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
刘晓华:没错。全力落实“放管服”改革,规范优化征管和纳税服务,解决纳税人办税的“难点”“堵点”,提升效率,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地税优化服务流程,使纳税人办税时间缩短50%以上。通过同城通办、省内通办、24小时自助办税、“天府e税”手机APP,纳税人从“跑大厅、排大队”到“足不出户”再到“如影随形”。契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均由审批改为核准或备案管理,有效减轻了纳税人负担。比较显著的是“五证合一”改革,从改革前办理“五证”和刻制公章约需 45天,到改革后的仅需 2个工作日,仅此一项,新办企业共计节省办证成本超过4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