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巴中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朱荣杰)天刚蒙蒙亮,何洪军、李素娥夫妇两人早早的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手提猪食桶,拿着木瓢将猪食倒进槽里,圈里一群群膘肥体壮的青猪,卷起尾巴,低头埋在槽里“嗵嗵”争抢着猪食,拉开了何洪军、李素娥夫妇一天忙碌而幸福的帷幕……
这是通江县文胜乡谭坪村返乡青年何洪军夫妇专业养殖巴山土猪的生活场景。熟悉何洪军、李素娥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对朴实能干的夫妇。今年41岁的何洪军,中等个头儿,外表穿着朴素,时常脸上挂着笑容,显得格外的亲和。妻子李素娥今年39岁,勤劳干练,是典型的“贤内助”。十多年前,他们夫妇二人曾和谭坪村很多农村青年一样在外务工,依靠多年打拼、省吃俭用在云南省昆明市办了一家化工原料生产加工公司,日子过得滋滋润润。
三年前,家中老人的一场病变,打破了夫妇二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十几年攒下的家底几乎被掏光,而且也让公司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夫妻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妻子李素娥既要照顾家中老小,又要忙着老家地里的农活,丈夫何洪军常年待在昆明打理公司业务。
2015年的冬天,一个电话改变了这对夫妻原本在昆明东山重起的念头,何洪军毅然放弃昆明公司返乡创业,夫妇俩从此走上了老家生态养殖专业化道路,并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养殖大户和爱心企业家。
一盘好棋局,引回返乡青年养金猪
是什么原因改变了这对夫妻的初衷?“2015年10月的一天,我在社员大会上。卖猪的时候才扣成本,这个好消息当时就打动了我的心。”李素娥获悉这个消息后,当天晚上她一通电话打到昆明,把东山重起的丈夫何洪军拉了回来。
随后,何洪军主动找到当地村社干部了解扶贫政策,驻村工作组和村社干部洞察到了他的心思,主动邀请他参加由党员群众代表审议的《谭坪村发展规划(2015-2020)》讨论大会。
会上,曾任过谭坪村多年村主任的夏金璋发言谈到“县里的领导和各级干部这么关心支持谭坪村的发展,这么详细而且还很实际的发展规划,说明扶贫工作是体现在了真扶、真帮上面,我们所有群众一定支持,绝不辜负党的政策和各级干部的关心”。
一份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贫困村五年规划落地了,何洪军看见全村未来五年规划中那实实在在的总体目标、实施内容、时间步骤、措施方法,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通江县文胜乡谭坪村地处该乡西北偏远山区,距离乡场5公里,幅员面积9.2平方公里,辖8个农业合作社,403户,党员27名,总人口1509人。实有耕地面积1720亩,平均海拔730米,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平均气温16.1℃。全村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导产业,种植方式粗放,畜牧业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农村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014年经过摸排锁定,该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216人。巴中市委、市政府将谭坪村先期纳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贫困村,明确到2020年,稳定实现该村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根据省、市、县关于加快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通江县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要求,分年度制定到村到户扶贫脱贫计划,确保全县每年减少农村人口2.5万人以上。到2018年,贫困县“摘帽”、157个贫困村(含谭坪村)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越过扶贫标准线。深入推进“1+6”扶贫工程(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巴山新区、产业培育、乡村道路、农民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为抓手)、实施好“五个一批”,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与此同时,工行驻川扶贫组依托党建为引领,与龙头企业巴山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也将养殖巴山土猪这个项目纳入了谭坪村,该组按照“支部+工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保险+贫困户”的“5+1”养殖模式,由巴山牧业有限公司为精准扶贫识别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10kg/头以上优良仔猪,采取贫困户分散养殖和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集中养殖两种方式。集中养殖采取贫困户以仔猪入股,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以圈舍成本入股,销售收入后,扣除养殖成本(饲料、人工等),按股份份额分红。分散养殖,按贫困户每户6头(或人均2头)的标准养殖合格仔猪,由巴山牧业公司统一回收。